品牌化路上,二手車需警惕“檸檬市場效應”

品牌背書確實可以打消一些消費者購買二手車的疑慮,但車輛品質難以保證等問題,始終是二手車交易痛點和難點。種種交易“黑洞”的背後,信息不對稱是消費者難以信任二手車質量的根源。

二手車市場有着鮮明的“檸檬市場效應特徵,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買方只能通過壓低價格來避免風險損失賣方不願意吃虧,不願意提供高質量產品,從而造成劣等品逐漸佔領市場,進而摧毀消費者對市場的信任。在編輯部同仁的鼓動下,作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嘗試用哲學的視角觀察車市。本期《躍躍哲談》與您一同探討,二手車市場開啓品牌化的過程中,仍需警惕“劣幣驅逐良幣”的“檸檬市場效應”。

近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走訪亞市時發現,這個成名於銷售新車有形市場,目前正加大二手車業務的比重。對此,北京北辰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海濤直言,“隨着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以及政策的扶持,二手車有望迎來新突破”。

位於亞市北側的“二手車交易區” 張懿/攝

自2009年以來,我國汽車產銷量一直蟬聯全球第一。新車銷量迅猛增長,推動着我國汽車行業由增量市場邁向存量市場。據公安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7億輛。另據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負責人王斌透露,今年年末,我國汽車保有量有望超過美國。

相比巨大的汽車存量規模和新車交易量,我國二手車交易量與發達國家仍有着不小差距。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車銷量爲2577萬輛,二手車累計交易量1492萬輛,二手車與新車的交易比例爲0.58:1。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19年,美國新車與二手車銷量分別爲1700萬輛、4000萬輛,二手車交易量爲新車銷量的2.35倍。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我國對二手車交易徵收稅負偏重,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二手車市場的發展速度。據瞭解,2002年出臺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舊貨和舊機動車增值稅政策的通知》中,國家對二手機動車增值稅的規定爲,舊機動車經營單位銷售舊機動車、摩托車、遊艇,按照4%的徵收率減半徵收增值稅。

爲了激活二手車市場的巨大潛力,政府不斷加大相關利好政策的出臺。自2018年以來,國內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從取消二手車限遷,到降低徵收銷售增值稅。今年4月9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發佈的《關於二手車經銷有關增值稅政策的公告》指出,“自2020年5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從事二手車經銷的納稅人銷售其收購的二手車,由原按照簡易辦法依3%徵收率減按2%徵收增值稅,改爲減按0.5%徵收增值稅”。

有業內專家分析指出,“新政給二手車商減負,不僅有利於培育經營主體的成長,而且還會引導市場朝着經營主體多元化方向發展”。事實上,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刺激下,近年來有不少車企憑藉着已有的經銷商網絡渠道和完善的品牌管理體系,紛紛開通品牌認證二手車業務。早在10多年前就佈局認證二手車業務的奔馳、寶馬奧迪等品牌,已陸續推動該業務的戰略升級。上個月,奔馳官方認證二手車業務便迎來戰略升級,承諾以一站式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二手車的買、賣、置換等。在2016年10月、2017年5月,寶馬和奧迪也已經分別宣佈旗下認證二手車業務啓動戰略升級。

不止於此,記者發現亞市的二手車從業者也都在想方設法地打出“品牌”,“小散戶”強調與流量“大V”的合作,而亞市自身則看重人人車等“大平臺”資源的引入。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坦言,“二手車市場發展到現在,經銷商從過去僅僅滿足於掙錢,到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接下來正朝着品牌化發展,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

人人車嚴選商城 張懿/攝

品牌的背書確實可以打消一些消費者購買二手車的疑慮,但車輛的品質難以保證等問題,始終是二手車交易的痛點和難點。目前,在二手車交易過程中,不實維修行爲時有發生,製造虛假事故、放大事故損失、虛報瞞報等行爲較爲普遍。此外,車輛承保、理賠等信息不能有效共享,也增加了車輛質量評估的難度、準確度。種種這些交易“黑洞”,給消費者購買二手車輛埋下了衆多隱患。究其原因,信息不對稱讓消費者難以信任二手車的質量。

在這裡,我們想起了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羅夫提出的“檸檬市場理論”。該理論講的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買方因爲無法知曉商品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壓低價格來避免風險和損失;賣方不願意吃虧,不願意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從而造成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佔領市場,進而摧毀消費者對市場的信任,最終導致整體市場的萎縮甚至崩潰。

二手車市場就呈現出鮮明的“檸檬市場效應”特徵。衆所周知,同樣年限、同樣配置的二手車,由於使用情況不同,其價格和車況千差萬別。正因爲這種市場特殊性,消費者光看品牌是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因此,在推進二手車行業品牌化的進程中,衆多從業者還得提升車輛信息的透明度,基於價值和服務來破解“檸檬效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王躍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