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言:假設性的公平攏系假

圖、文/財訊雙週刊

當「公平正義」加上「假設」,其實就是加上柔焦鏡外表看起來很漂亮,卻遮掩了政策真面目。當柔焦鏡拿開了,簡直是不堪入目。

作者/劉言(財訊專欄作家)週末清晨,在林蔭大道閒晃,有個小孩騎着單車自行車道上,母親人行道吃力追趕。突然間碰撞聲緊接着煞車聲而來,原來有輛車違規紅燈右轉撞上小孩的單車。

霎時四下俱寂,途人都屏住呼吸。遠遠望去,小孩站了起來,應該無大礙。突然間淒厲的音量拔尖而來,原來母親忍不住開罵了起來:「不是跟你說過:不要以爲每個人都會守規則;不是跟你說過:在路上,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最後誰受了傷誰倒楣。」

哇!說得真好。「不要以爲每個人都會守規則。」真該讓學者們、居上位者,聽聽這母親的肺腑之言。

近來臺灣上空「公平正義」的雲朵盤旋不去,偶爾堆積重了便澆下雨來。但雨水沒讓人清醒,而是更熱血沸騰。讓人深信只要制定些什麼新政策,就能達成公平正義的偉業。而這什麼的什麼,最常被提起的就是幫富人加稅。

「正義」到底是什麼?有多弔詭?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開了一門叫正義的課,最後集結出書,說明訴諸熱血的正義,未必能如人願。但對於「公平」,很多人永不放棄,覺得在某些假設下,總能達成公平。

稅改不能只用民意撐腰

其實所有「假設之下」的公平、正義、平等、聖人,前方都該加個「假」字。在某些假設下,才能達成的公平,是假公平;假設不成立時,津津樂道的公平,只是天際閃耀的羣星,看得到卻摸不到。

當公平正義加上假設,其實就是加上柔焦鏡,遮掩了政策的真面目,看起來漂漂亮亮;當柔焦鏡拿開了,不堪直視。

許多討論的重點都在「以爲」跟「假設」。對於公平這個議題,被假設是人民最大的期待,希望有錢人可以多繳稅,也纔有去年匆促上路卻無效的奢侈稅,還有最近的「證所稅」。

許多聰明人明知假設不成立,卻懂得揮舞民意大旗,如果政府依民意調查來討論要不要加證所稅,只要沒有投資股票的人多過投資的人,通常民意調查會支持。如果調查老百姓願不願意把郭臺銘的錢拿來全民分享,很可能也會通過。但真的能實行嗎?

稅制改革不能只用民意撐腰,需要深入分析稅改的可行性。舉例來說:證所稅,站在「有所得就課稅」的立稅本意上,如果合理的付諸執行,讓「有錢人」多繳點稅,也可充實國庫理論上沒有太多爭議,反而是奢侈稅,理論上就沒什麼道理

但徵收證所稅的理想,其實只是建立在許多「假設」上。不幸的是,在真實社會中,這些假設均不成立。

第一個假設:實施證所稅不會影響證券市場。以目前及二十多年前的經驗來看,證所稅的確會重創股市。因此徵收證所稅對國庫收入沒有幫助。但如果政策制定者着眼點在「公平」,要有所得者乖乖繳稅,在「收得到稅」的假設下,證所稅是相對公平的稅。

但真的收得到嗎?這是最引人爭議的第二個假設:政府沒有正面回答。坦白說,證券交易的資料都在政府手中,應該收得到稅。但偏偏臺灣對外資網開一面開了個洞給外資,就是開了個洞給大戶

怎樣的稅才課得到?首先是「互相制衡」的稅。臺灣最容易課得到的稅就是個人所得稅。因爲這是企業與個人「互相制衡」的稅,當個人替企業工作,企業會誠實申報員工薪水,因爲員工的薪水可列爲公司的成本,抵扣公司要支付的稅金。這種稅制,因爲互相牽制,誠實是最好的政策,稽徵相對容易。

互相制衡才收得到稅

同樣道理,當買賣房子時,買方會要求賣方實價登錄,因爲報少了,將來自己變成賣方時,就得多繳稅。在買賣兩方互相牽制下,就能誠實申報,實價登錄就能課得到稅。

如果房屋交易所得稅,能配合每年實價課徵房屋稅及土地稅等的資產稅,就能課到稅,對於稅收將會有巨大改善。

不過證所稅看起來也是這樣的稅,爲什麼課不到?這就是下一個關鍵:能課得到的稅,還要不能太容易找到「人頭」。找得到人頭的就不容易課得到稅。其實現在找人頭也不容易,如果證所稅沒有排除課徵外資,可能還收得到。但是證所稅如今排除外資,對於外資的定義又很寬鬆,那麼大戶就可找海外的人頭公司;很多人則會把公司開在海外,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恨不得把股份都搬過去,還課什麼稅?

臺灣最常被課到稅的就是中產階級,其實他們薪水再高,還是比不上懂得逃稅的大戶。所以證所稅如果爲了公平,就不該網開一面,外資說什麼不重要。

證所稅立意很好,問題是以臺灣的制度,這些漠視人性的假設很不可靠,其實這假設的問題在於「人」,尤其是大戶纔沒有那麼乖。

誰不期待證所稅解決臺灣的問題,但並不可能。什麼是學者之見?就是透過假設柔焦鏡,把政策弄得很美,但是當柔焦鏡拿開,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學者很重要,但落實到與人民息息相關的政策,要記得把假設拿開,看看真面目。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第402期《財訊雙週刊》>>>更多《財訊雙週刊》精彩內容在ETtoday新聞雲雜誌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