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老年人提供更多數字服務的便利

對於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應注重考慮特殊羣體的需要,讓“溫度”化爲“制度”,把“鴻溝”變成“紅利”。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期間,江蘇無錫火車站老人無法出示健康碼的旅客開闢了專門服務通道,被大量網友點贊。近年來,數字應用改變了我們生活樣貌,特別是疫情防控的需要,更爲這一趨勢按下“加速鍵”。與之相伴而生的是部分老齡羣體面臨“數字鴻溝”難題,這也引來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

不少人的父母長輩都可能遇到過這樣的困難:想念子女了,琢磨着買張火車票大城市看看孩子,可雖說如今上網訂票再便捷不過,不少老人卻發現回回都要有年輕人身邊手把手教;超市的自助結算越來越普及傳統人工結算通道就逐漸少了,這對於不習慣手機支付的大爺大媽來說,每天的出門買菜有時也撓頭;大家網約車用得多了挺方便,可是有不少老人不會用打車軟件,如今只靠在街頭攔輛出租車,可比以前難了不少……事實上,眼看着自己身邊的生活正因爲數字技術發生着巨大的變化,可發現這些便利對自己來說卻成了負擔,許多老人的心裡都難免有些着急。

因爲不會使用互聯網應用,不少老人的生活正在漸漸與年輕羣體拉開差距。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對互聯網的陌生不僅使得老齡羣體難以獲得更及時有效的防疫信息,更無法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出行、購物等服務便利。這種橫亙在代際之間的“數字鴻溝”現象,已經體現在經濟社會方方面面,成爲信息時代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國家統計局網站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爲17.9%;但據最新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爲9.40億,而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羣體佔比僅10.3%,顯然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數字化生活,更應該倡導年齡包容的風尚。部分老齡羣體在適應數字時代上的吃力,一方面是因爲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或設備不足,另一方面許多數字產品在設計中忽視老年人需求也是重要原因。我們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在線上線下日趨融合的當下,從立法規劃、政府決策產業發展都應該着眼長遠,要充分保障老年人的社會需求、權利和尊嚴,而不光把目光停留在年輕人身上。普惠的數字技術應該促進包容、多元,這也是建設一個老年人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在科技進步的同時,兼顧消除老齡羣體參與家庭社區、社會生活的種種障礙,爲他們提供一個安全、便捷、多彩、溫暖的社會環境

數字沒有溫度,但數字背後的社會卻可以有。在終生學習已成生活方式的今天,我們不必過分突出老齡羣體適應數字時代的困難。但全社會都應當及時重視起這個問題,或者在制度設計中注重考慮這些特殊羣體的需要,從而讓“溫度”化爲“制度”;或者竭盡全力幫助老齡羣體填平“數字鴻溝”,真正把“鴻溝”變成“紅利”。 (張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