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改變僵化思維爲臺灣經濟添動能

工商社論

日前在一場座談會中,與會代表提及如果臺灣能開放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或歐洲食品藥物管理局(UFDA)已覈准的藥品,臺灣就可擁有先行優勢,可以吸引很多東南亞、大陸的病人來臺治療,有利於臺灣發展國際醫療。但結果卻卡在臺灣的法規主管當局,因爲即使FDA、UFDA通過的產品,到臺灣仍須審查,而審查曠日廢時。雖然可以申請專案覈准,可是一拖就是半年、一年以上,已然失去先機。

最近,《再生製劑條例》也面臨立法,但是各界意見多,一旦進度落後,又將喪失臺灣發展細胞治療的優勢。尤其是中國的幾個城市,如南京正規劃細胞治療專區,將逐步削弱臺灣的優勢。臺灣空有技術,但法規相對落後,在產業發展上已落於美國、日本、荷蘭之後,而韓國、中國也有超前之勢。號稱醫療先進國家,卻在法規的遲滯下,無法大力發展。

其次,臺灣貨幣主管單位認爲臺灣熱錢太多,加上保險資金、海外資金匯回,錢滿爲患。如果逼退這些資金,就不至於炒作臺灣的外匯、房地產、股票。但這些消極的顧慮,反而使臺灣的遊資跑到海外,沒有辦法導入正常投資的管道。也使就業機會、青年人的高薪就業機會喪失。

再者,臺灣的觀光事業自從大陸觀光客減少以後一蹶不振,只能靠補助維生。在新冠肺炎之後更是變本加厲,缺乏具體的對策。如果人手不足,可以透過觀光基金成立智庫協助,否則,觀光產業缺乏長期規劃,未來難以回春。

再以個資安全爲例,臺灣的個資安全雖然聲稱保護完善,但市面上詐騙電話,個資外泄層出不窮。只是一味規範正常的產業運作,讓很多產業動彈不得。臺灣在醫療的個資規範太過嚴苛,讓很多的調查研究無法進行,醫療的個資也無法爲產業所應用,枉費臺灣有全世界號稱最完整的健保資料庫。

另以新的金融商品爲例,政府的規範太過嚴苛,使得金融商品推出的比率太低,致臺灣的保險基金都流到香港、新加坡追求高利潤的金融商品,反而喪失了臺灣資產管理的商機。

此外,醫療觀光一般認爲必須有產業化發展的思維,所以經濟部比較適合,但經濟部認爲自己沒有醫療專業,故予以拒絕。但事實上,經濟部可以借調一批衛福部有醫療專業的公務員,自然可以解決部分的問題。目前醫療觀光歸屬於衛福部項下動輒得咎,所以醫療觀光始終裹小腳發展,缺乏耳目一新的進展。

以上種種都是公務員保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且管制、規範的心態非常明顯,因爲管制以上馭下,不必跟業者平起平坐。但這些保守心態也斷送服務業產業發展的機會。

如果服務業的主管部會可以擬訂比例,如20%產業發展的績效指標(KPI)。另外,再訂三、四個協助其他部會推動產業發展的KPI,將可爲服務業增添不少動能。如此,有機會吸引新的投資、精進商業模式,自然可以爲年輕人創造高階的就業機會。在組織調整上,可由行政院副院長進行跨部會的協調。甚至採取負面表列的形式,帶動更多的投資。

以醫療的個人資料爲例,如果我們有產業化的思考,可以將個資成立一個國家級的公司,讓全民認股。公司可以授權一些非識別化的資料供產業的應用,申請的廠商必須付費,公司有盈餘,由全民共享。另一方面,個人可以在有回饋的情況下,表達開放自己資料供學術、商業使用的意願。如此,臺灣的大數據纔有意義,產業纔可以利用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而非表面上防範保護的很嚴謹、動輒得咎,但實際上個資被盜取滿天飛,反而抹煞了產業應用的價值。

綜上所言,一般人認爲臺灣的市場小,服務業的商機不大。但事實上,服務業可以深化,提高附加價值,可以精進商業模式。有了好的商業模式甚至可以出口,形成良性循環。如此,服務業有好的商業模式,自然可以創造高階的就業人口,年輕人就不愁沒有高薪的就業機會。

至於如何精進商業模式、增加投資呢?事實上,臺灣的資金很多,我們有10兆元新臺幣的超額儲蓄,另外還有20兆的保險資金,每年還以3兆元的速度在累積。只是我們管制太嚴,沒有好好的運用,都跑到香港、新加坡去追求高報酬的運用。

有鑑於此,我們認爲政府欲提升經濟的動能,應該馬上做四件事:第一,服務業的主管部會必須訂定20%左右的產業化KPI。第二,鬆綁法規必須有目標的鬆綁,而非爲了鬆綁而鬆綁。同時,制定新的法規必須採取總量管制,在廢除舊的法規前提下,才能新增法規。第三,部會必須每年訂出三到四個協助其他部會通過法規的KPI,才能鼓勵跨部會的合作。第四,各部會的中高層官員必須建立輪調機制,以降低成見,摒除部會的本位主義,促成跨部會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