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拋棄短視思維,才能整頓沈痾

工商社論

我國目前的主力產業,不論是資訊產業、半導體產業,都是奠基於1980年代蔣經國總統時期,在孫運璿院長、李國鼎政委規劃、帶領下而創造的新興產業;我們這一代都繼承了他們那一代留下來的豐盛成果,此時尚有多少人在感念他們?可能都已被遺忘了?我們繼承來自過去的豐富遺產,也應該將這些遺產加值留給後代子孫纔是,但此時此刻有多少人這樣想?

在這時代,有識之士應該都已發現,當下是短視當道;政治人物想的是下一場選戰,最近的民調支持度,很少在想國家未來長期的規劃發展;企業則受季度、年度財報引導,只想如何提高股東價值的短期利益,對未來發展必要的基礎研究吝於投資。

以4月2日太魯閣不幸事故爲例,2018年在普悠瑪事故(死18人、傷187人)後,臺鐵2019年完成257頁總體檢報告,其中「邊坡監測系統」對邊坡危害異物入侵軌道,用AI主動示警,並在2020年底完成系統建置,請問監測系統在那裡?總體檢報告公佈時,政府宣示要徹底改革,才能爲普悠瑪療傷止痛;現在太魯閣事故奪走的生命愈來愈多(死50人、傷200人),但政治人物卻只在事故發生時道歉、賠不是而已。真正需要長期規劃的政策,常常是一拖再拖,整頓臺鐵的事,就這樣日復一日,未見改變。

短視思維的危害,不僅限於公共政策領域,隨着科技的進步,現在已讓人類步入「生存風險」危機之中,例如:基因改造產生的流行病毒,將是人類潛在的威脅生態系是人類福祉和生命的根本,但我們卻在不斷的排放二氧化碳污染海洋,此恐將導致人類文明的崩潰,而導致生態系浩劫的也是人類急功近利短視所致;可悲的是,尚未出生的未來世代,完全無法制止我們毀滅他們的未來,但他們的生存權,不應該被我們忽視;科技爲人類開創未來,讓我們的想像,能觸及數世紀、數千年後的未來,然而科技只能提供選項,而未來是由社會選擇的,我們必須明智選擇能促進未來世代福祉的科技,而不是傷害他們生存的科技。

爲何我們明知短視思維的危害,但是依然無法放下對當下的執着,採取更長期思維?主要肇因於人類的天性,這已在現實社會中形成了四大障礙;1)選舉的政治制度:代議民主制度本質就是着重任期內(四、五年)的視野,追求近利,忽略長期願景、基礎建設常會犧牲後代子孫利益,成全這一代享受;2)既得利益的關說:民主制度的選舉需要經費,需要募款,大筆款項捐助者,幾乎都是有錢的既得利益者,拿人者手軟,所以民主國家的法律大多是爲有錢人家訂定的,時間一久,既得利益的自肥勢力就會形成,破壞民主政治,只造福既得利益勢力的利益;3)生活艱困的世代:對於無法滿足當下生活所需,工作不穩定的人,要他們長期思維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只能藉助外力纔可能改變他們,締造更好的未來,否則富者恆富窮者愈窮;4)上位者不思危機:雖然我們面對諸多天災人禍和科技威脅,但多數人,尤其是上位者,並無危機感,大多自我感覺良好,唯有實際的危機到來,或認知危機即將發生,才能促成真正的改變。

面對如此巨大的障礙,長期思維是否還有希望?只要我們活着,還有思想就有希望;1955年醫學專家沙克(Salk)博士及其團隊,研製出人類史上首支有效安全的小兒痲痹症疫苗,每年至少免除50萬人以上因小兒痲痹症癱瘓或死亡,他不曾爲疫苗申請專利,不在乎名氣與財富,只想爲人類做出貢獻;他的人生哲學是「要我們成爲好祖先」;我們繼承來自臺灣先人過去的豐富遺產,也應該將這些遺產加值留給臺灣後代子孫纔是好祖先,才叫愛臺灣,而不該是口惠而實不至。

綜上所述,若我們真愛臺灣,就應該面對我們短視思維的危害,放下當下的執着,破除社會中已形成的四大障礙,採用長期思維治理、建設臺灣,確實執行,成爲臺灣後代子孫的好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