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消費貸、理財產品都有哪些新動向?——從上市銀行半年報看百姓“錢”途

(原標題:房貸、消費貸、理財產品都有哪些新動向?——從上市銀行半年報百姓“錢”途)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題:房貸、消費貸、理財產品都有哪些新動向?——從上市銀行半年報看百姓“錢”途

新華社記者吳雨、桑彤、潘清

近期,36家A股上市銀行均已交出上半年經營情況的“答卷”,從中折射出事關百姓“錢”途的最新情況: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保持穩定,消費貸持續發力保本型與淨值型理財規模“此消彼長”……

隨着銀行零售業務的價值貢獻持續提升,房貸、消費貸、理財等個人金融服務未來發展方向如何?又將如何影響你我“錢袋子”?

房貸佔比保持穩定 差異化貸款政策不變

記者統計發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仍是36家上市銀行上半年個人貸款的主要投放方向,且佔比穩定。其中,四大行75%以上的個人貸款都投向了個人房貸領域。

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一直受銀行青睞。建設銀行行長桂平業績發佈會上介紹,上半年建行個人零售業務資產質量較好,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不良率只有0.25%。中信銀行副行長鬍罡也透露,該行零售貸款近一半是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不良率只爲0.27%。

在不良率較低的同時,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還保持了對銀行而言較好的收益率。農業銀行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該行個人貸款平均收益率上升8個基點,主要由於個人住房貸款中收益率較高的貸款佔比上升。

儘管受銀行青睞,但是上市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增速保持相對穩定。半年報顯示,相較去年末,工、農、中、建四大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均有所增長,但最高增速未超過6.23%。其中,工行增量最多,較上年末增加3202.77億元;建行個人住房貸款餘額最多,爲55911.57億元。

建行副行長紀志宏表示,該行將堅決貫徹“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繼續保持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水平相對穩定。

多家銀行在半年報中提出,下半年,將繼續嚴格落實國家房地產行業調控政策,執行差異化個人住房貸款政策,重點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性購房需求。落實利率市場化改革要求,積極推進存量個人貸款業務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轉換工作

消費貸受疫情影響 未來消費放貸或更審慎

“您需要貸款嗎?”二季度以來,一些消費者感受到,來自銀行的消費貸推銷電話明顯增多,且利率優惠幅度增大。這背後是銀行消費信貸類業務受到疫情影響較大,資產質量面臨較大挑戰。

農行副行長崔勇在業績發佈會上坦言,受疫情影響,該行消費貸和信用卡業務增長緩慢,一季度信用卡消費額同比下滑,二季度纔有所好轉。

爲促進國內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不少銀行迅速開啓了利率打折促銷活動,以提升個人消費貸款規模。記者瞭解到,工行將“融e借”利率一度降至4.35%,建行對參加防疫工作的醫務人員申請的專屬“快貸”利率還曾低至4.1%。

發力消費金融的效果,在多家銀行的半年報裡得以體現:截至6月末,建行個人消費貸款較上年末增長34.95%,農行個人消費貸款增長7.6%,郵儲銀行增長13.19%,招行增長5.91%。此外,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餘額也有小幅上升。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消費信貸類業務面臨不良生成的壓力。半年報顯示,上市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已出現分化,工行和建行較去年末有所下降,分別爲1.98%和0.85%;農行和招行則有所上升,分別爲1.61%和1.44%。

業內人士認爲,在不良貸款率有所升高,以及嚴查消費貸違規流入股市、樓市的背景下,爲了防範風險,部分銀行或對發放消費類貸款更爲審慎。

理財收入出現分化 固定收益產品仍會是主流

“收益沒以前高了”“有可能虧本”,這是今年以來不少理財投資者的共同感受。隨着資管新規落地,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大幅壓降,淨值型產品穩步擴容,曾以“穩賺不賠”爲賣點的銀行理財正加速轉型

工行副行長廖林介紹,工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一年多來,符合資管新規的理財產品和代客理財規模雙雙突破萬億元。截至6月末,工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超過2.49萬億元,存量理財產品持有的非標資產較高點大幅壓降。

“剛兌打破、收益下降使得銀行理財業務規模和收入增長出現分化。”上投摩根基金經理李德輝表示,在一些銀行利差收窄、利息收入增速回落的背景下,理財等中間業務收入對銀行利潤增長和差異化競爭的作用有所提升。

半年報顯示,建行等部分大行理財業務收入出現一定幅度下滑,而招商、中信、光大等中小銀行則增長明顯。上半年,招行受託理財收入同比增長122.48%,光大銀行理財服務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450%。

通過新的理財產品有效承接壓退下來的存量規模,一些積極轉型的銀行收穫了果實。統計顯示,已披露業績的1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上半年全部實現盈利,其中招銀理財淨利潤達15億元。

針對下半年理財投資趨勢,多家銀行半年報表達出強化權益類資產佈局的意願。光大證券金融產品總部首席投資顧問滕印表示,未來銀行理財仍會以固定收益投資爲主導,並適當配置權益類資產作爲補充。在滿足普通投資者理財需求的同時,完善對高淨值客羣的財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