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最高獎頒給李德毅 京東中科等獲獎

(原標題:中國AI最高獎今年頒給自動駕駛泰斗李德院士京東周伯文中科院蔣田仔,西電焦李成獲傑出貢獻獎

中國唯一國家級的人工智能科技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獎,近日公佈了今年新一屆獲獎名單

其中,被稱爲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最高榮譽的最高成就獎,第三次頒出,給了主攻自動駕駛的李德毅院士。

此外,現任職京東集團的周伯文博士、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蔣田仔教授西安電子科大焦李成教授,一同獲得獲傑出貢獻獎。

獲得國家級AI領域最高獎認可,他們各有什麼傑出的成果

我們來一一瞭解。

最高成就獎李德毅院士

「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自2011年設立以來只有3位科學家獲得。

2018年,最高成就獎首度授予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開拓者(參數丨圖片)和先驅之一,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汝鈐,去年則是第二次授予清華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張鈸院士。

李德毅院士是獲此榮譽的第三位科學家。

李德毅院士,1944年11月28日出生於江蘇泰縣。

他是我國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少將軍銜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

1967年李德毅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無線電系,師從我國著名電子信息科學家何振亞;1983年獲得英國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博士學位

1984李德毅年進入總參某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總工程師、副所長、副主任;1996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99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至2007年擔任全軍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2004年當選爲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5年至2008年擔任全軍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2008年被聘爲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2016年擔任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

從學術生涯來看,李德毅院士參加了多項電子信息系統重大工程的研製和開發。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和一整套用邏輯語言實現的方法。

在智能方面,他證明了關係數據庫模式和一階謂詞邏輯的對等性,提出雲模型和發現狀態空間,用於不確定性知識表示和數據控制,在智能控制“三級倒立擺動平衡”實驗中取得顯著成效。

李院士獲國家和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9項。發表論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專著2本。

而在2019年的央視新聞中,李德毅院士介紹道:

我從事的是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我們都做。

今年4月12日,由李德毅院士領銜打造的全球首臺無人駕駛電動卡車在天津港開啓試運營。

這也是全球首款真正投入商業運營的無人電動卡車。

李德毅院士的家庭可謂是真正的「書香門第」。

李家的高祖李承霖,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狀元。

而擁有三個院士頭銜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和李德毅是一對親兄弟,都出生在溱潼古鎮。

他們的堂弟李德羣,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材料成形專家。

「一門三院士」,也算是我國科學界的傳奇了。

傑出貢獻獎:產業、學界並重

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獎的傑出貢獻獎,分別由京東集團的周伯文博士、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蔣田仔教授、西安電子科大焦李成教授獲得。

周博文博士一直活躍在產業界,先後任職IBM、京東。

而蔣田仔教授、焦李成教授則深耕學界,研究主要方向圖像識別和處理。

其中,蔣田仔教授主攻腦科學、醫學成像和AI的交叉課題。

周伯文博士

周伯文博士,IEEE Fellow、現任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智聯雲總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全面負責京東集團的整體技術,以及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商業化

1991年考入中國科大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獲學士學位

2003年獲得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博士學位。

周伯文博士擔任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上海市人工智能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廣州市、成都市政府特聘科技顧問,並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多所國內一流高等院校的兼職教授與博士生導師。

同時周伯文博士是IEEE院士,在國際一流期刊及頂級學術會議上已發表上百篇論文,在中、美等國有數十項專利,其中包括多篇論文被國際學者他引過千,累計近9000次,是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國際性領軍人才。

2017年回國加入京東前,周伯文博士是IBM美國紐約總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院院長,IBM總部Watson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Chief Scientist),IBM傑出工程師,負責IBM人工智能團隊的全球技術戰略制定以及商業化落地與應用。他作爲主要技術發明人,獲得多個IBM傑出技術成就獎和傑出技術發明獎

蔣田仔教授

蔣田仔教授,1962年生,湖南永州人,中國腦成像和醫學圖像分析專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1984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博士學位。2019年當選爲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蔣田仔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信息科學、腦與認知科學、臨牀醫學等學科的融合與交叉研究。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醫學信號與圖像處理與分析,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及其在疾病鑑別診斷中的應用,基於影像的腦網絡研究及其臨牀應用,人類認知功能及功能異常的腦網絡表徵,腦網絡組研究等。

蔣田仔教授主持和參加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攀登計劃,863計劃,973計劃,九五重大項目等多個項目,在腦成像和醫學圖像分析,計算機視覺,基於信息的計算複雜性,應用數學方面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60多篇被SCI收錄。

曾獲Max-Planck Research Fellowships(1999年),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UNSW Vice-Chancellor’s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hips(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4)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6年)。

另外,蔣田仔教授在2019年曾獲得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焦李成教授

焦李成教授,1959年出生,籍貫爲陝西省白水縣林皋鎮,198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90年在西安交通大學獲博士學位。

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是中國最早研究人工神經網絡的專家之一。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爲非線性信號與圖像處理,自然計算和智能信息處理。

焦李成教授還擔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IET西安分會主席、IEEE西安分會獎勵委員會主席、IEEE計算智能協會西安分會主席、IEEE GRSS西安分會主席,IEEE TGRS副主編、教育部創新團隊首席專家,IEEE Fellow、IET Fellow、首批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CCF傑出會員,連續四年入選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榜單。

焦李成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爲智能感知與計算、圖像理解與目標識別、深度學習與類腦計算,培養的十餘名博士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提名獎及陝西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研究成果獲包括青年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科技獎勵十餘項,出版了國內第一部《神經網絡系統理論》、《免疫優化計算、學習與識別》、《圖像多尺度幾何分析理論與應用》、《深度學習、識別與優化》等專著二十餘部,五次獲國家優秀科技圖書獎勵及全國首屆三個一百優秀圖書獎。所發表的論著被引用超過31827餘篇次,H指數爲70+。

關於吳文俊AI科技獎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是以中國智能科學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人、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命名,經國家科技部覈准設立,由國家級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起主辦。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從2011年開始(2012年首次頒獎),每年評獎一次。

獎項旨在獎勵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做出卓著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

吳文俊科技獎,具備提名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資格,被譽爲“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代表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最高榮譽象徵。

從官方認可它是「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最高榮譽」來看,說它是「中國圖靈獎」恰如其分。

今年已經是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獎的第十屆。

除了前面詳細介紹的兩個獎項,本屆還設立了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獎、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人工智能專項芯片項目。

目前已公示的名單中,共有101個成果獲獎,其中包括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1項,吳文俊人工智能傑出貢獻獎3項,吳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獎20項,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8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獎25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17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獎科普項目3項、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16項、吳文俊人工智能專項獎芯片項目8項。

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黃慶明、復旦大學趙興明、上海交通大學呂寶糧、北京師範大學鄔霞、上海交通大學錢彥旻等人,獲得了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