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選育量佔六成 企業已成我國育種創新主體

本報記者 王祝華 實習生 趙 舟

“從2011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意見’推廣商業化育種到現在,我國的種業發展環境不斷得到優化,並走在了世界種業科技創新的前沿。”10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鬍培鬆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種業發展論壇”上發表“中國種業發展現狀趨勢主題演講時如是說。

保障糧食安全要從種子抓起

種業發展在國家農業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研發推廣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才能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記者瞭解到,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大豆都是自主選育的品種,自主選育品種佔種子市場總體份額達到95%。蔬菜自主選育品種也比5年前上升了7個百分點達到87%。種業市場規模達1200億元左右。另外,通過基地建設,我國種子質量穩步提升,農作物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企業在選育數量上已超科研單位

胡培鬆特別指出了企業對研發投入持續強化的現象。2016年,我國水稻前50強企業年研發投入達13.8億元,比2011年提高了4倍,佔銷售額比例提高到6.3%。企業品種權申請量超過科研單位,獲得新品種權數量比2013年增長近17倍。

他說,企業已經成爲我國育種創新主體。2019年,隆平高品科研發投入4.1個億,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荃銀高科公司擁有較完善的研發體系,研發投入不斷增加,以“荃優系列組合”產品撐起了這家公司近兩年的高額利潤。“放眼全球,我國種業品種僅次於美國,呈井噴現象。育種企業貢獻很大,品種選育數量上已經超過科研單位,佔整體品種選育量的60%。”

形勢下要探索鏈條式育種模式

胡培鬆表示,2011年,我國種業企業最多達到了8700家。種業市場大,競爭也大。不僅競爭度高,集中度也越來越高。多、小、散、弱的現象在逐漸改變,通過一系列併購、合作形式,我國小作坊式的育種模式正逐漸淘汰退出。

種子企業該如何在新形勢、新環境下生存?“沒有特色死路一條。”胡培鬆認爲,企業必須具有核心的、原始的創新能力,推出領先一代的產品。此外,生物技術人才也將成爲國內種子企業未來競爭的焦點,尤其在基因工程技術方面。

他以水稻爲例指出,美國機械化制種模式有效地降低了雜交稻的育種成本,使得美國雜交稻播種面積佔稻面積種植的一半。“中國不缺好的育種團隊與種子優勢,需要的是做好頂層設計集中力量大事,推動科技融合。”胡培鬆建議通過科企合作、利益分享的方式,探索鏈條式育種模式,搭建科企合作平臺,以種質分享推動重大種質創制共享,朝着優質綠色、安全、高效的目標開展聯合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