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白毛女》道具中藏着多少秘密?

喜兒的幾件紅衣有着細微差別

香爐道具用了半個多世紀

民族芭蕾舞劇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團的“傳家寶”。這部傳承了半個多世紀、演出逾2200場的經典,至今在許多人心目中難以替代,只要“北風吹”的旋律響起,那些熟悉的畫面便如同幻燈片般在腦海播放。

爲慶祝建黨百年,舞劇《白毛女》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開啓了又一輪演出。或許觀衆們並不知道,他們所看到的喜兒、白毛女身穿的舞衣已傳承了足足32年,隨着新舞衣的趕製,此輪之後,這批舞衣將完成使命退出歷史舞臺並被“封存”。日前,記者深入後臺,試圖從舊舞衣以及那些老道具中“尋根溯源”,揭開“傳家寶”的秘密

品質藏於細節

即便追看《白毛女》數十年,很多老劇迷都未必知道,喜兒的紅色短衫和白毛女破舊的舞衣看似一衫到底,實則卻是有着細微差別的幾件。喜兒有同款的四件紅色斜門襟短衫,都在右肩處打着補丁,紅色卻有着從深到淺的區別上芭團長、第二代“白毛女”辛麗麗說:“喜兒出身貧苦,一件紅衣穿好幾年,自然會褪色、會變舊,這樣設計,是把時光的流逝都濃縮在了舞衣上。”同款四件不過些微色差,掛在一起,僅30秒時間搶妝,卻從來不會被拿錯。辛麗麗道出竅門:“你看,這件應該是第一場用,紅得還很豔;這肯定就是第三場要穿的,喜兒的辮子要別在右胸處,這裡密密麻麻的針眼,都是別針留下的。”

白毛女的灰白衫子看來破舊,製作卻更講究。共有兩件,從顏色看,是50度灰和70度灰的區別;從做舊程度而言,白毛女最後被解救的那一場,衣服下襬已破碎成布條,可用襤褸來形容。不像喜兒的衣服用的是略爲硬質綢緞,白毛女的舞衣用的是細細的喬其紗,因技術要求高、動作開合更大,飄逸的喬其紗更能凸顯在被“逼”入深山老林的喜兒變成白毛仙姑鬼魅感。辛麗麗說:“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回人,服裝的設計都是爲人物和劇情服務的。品質都藏在細節裡。”

承載歷史記憶

走進舞劇《白毛女》的後臺,猶如“跌”進了帶有歷史滄桑感的老片場,隨處可見都是擁有五六十年曆史的老物件。上芭副團長東明從案桌上拿起一隻褪了色的“香爐”說:“這是喜兒拿來砸黃世仁的香爐,從1966年‘砸’到現在。”

吳虎生“扎”上毛巾,秒變樸實的大春,而他身後,演員隊長張堯正在幫他固定腰帶。這頂特製的毛巾帽子他戴了十幾年,早已泛黃,卻讓他安心:“我相信物件也有靈魂,不知道爲什麼,每次戴上這帽子,就覺得融入了情景,身體的記憶都回來了。”

角落處,斜倚着一根手杖,讓季萍萍心有餘悸:“我現在一看到這手杖,鼻子就發酸!”時光倒回至15年前,“白毛女”傳到季萍萍這代。一次演出,她因恍神轉身剎那慢了一拍,“黃世仁”的手杖便狠狠打在了她的鼻樑上:“演出高度緊張,捱了一下只覺得一蒙,直到一低頭看到滿地血才慌了。回到後臺照鏡子,鼻樑居然歪了!”

據高級教員、當時飾演黃世仁的鐘閩回憶,那根“闖禍”的雕花木質手杖之後在另一次演出中“光榮犧牲”,考慮到木質易斷,重新制作的手杖改成了竹藤材質,雖比原先輕巧卻更考驗演技。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