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把“文物”帶回家
【奮鬥足跡】
在博物館熱逐步興起的當下,公衆對於文物價值的索求不再侷限於參觀展覽、參與社會教育活動等傳統形式。
如何將文物價值維度擴充得更長一點,外延更廣一點,公衆受益更多一點?這就需要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讓文物活起來”不是一種簡單“活”,而是讓文物融入百姓生活、迴歸社會、服務人民大衆。作爲博物館要通過深入挖掘,把文物價值梳理得更加清晰、更加透徹,讓老百姓真正從博物館提供的文物信息當中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目前,博物館裡的展覽、社會教育活動和以文物爲載體的文創產品,都是博物館根據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而生產的文化產品。因此,文化創意產品不再是所謂鉛筆、膠帶、抱枕、冰箱貼等商品,它的內涵與外延都有了新的變化。文化創意產品應該是展覽、社會教育活動與文創商品的有機融合,即在滿足觀衆參觀展覽瞭解文物信息的同時,通過文創產品的推廣與銷售,滿足觀衆對於文物信息更進一步瞭解的需要。
基於這一理念,我們把文創商店與文化產品的展示空間看成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廳”,實現公衆“把文物帶回家”,達到“讓文物活起來”的目的。南通博物苑近幾年開發的勳章絲巾、雨傘、丁月湖印香爐款紅木杯墊等產品,每一款都成爲本地區的“文創網紅”。這些帶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可以增進公衆的文化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心。將這些產品帶回家,本地老百姓找回了老城記憶,外地的觀衆也可以感受到地域風情,大大提升了南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當然,“把文物帶回家”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文化部等部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規定,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取得的事業收入、經營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按規定納入本單位預算統一管理,可用於加強公益文化服務、藏品徵集、繼續投入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對符合規定的人員予以績效獎勵等,但很多地方都沒有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我認爲在文物部門的宏觀指導、監管督察與大力扶持下,文博單位可以更加彰顯其保護研究和公共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社會參與、市場機制在文物領域資源配置和活化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實現社會主體、市場主體由輔助到支撐的重大轉變,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成就高品質的文化體驗,促進高質量的文化消費,達到文化旅遊的高度融合。只有這樣,才能讓“把文物帶回家”不只是公衆文化生活中的一句口號。
博物館做文創不能自娛自樂。成功的文創產品一定是將館內文物蘊含的獨特文化元素加以提煉,植入當代工藝品和日常消費品中,讓優秀的文化傳統與時尚元素完美結合,做到雅俗共賞。南通博物苑在今後的工作中,還將依託館藏資源,結合自身實際,採取合作、授權、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獨立開發等多種模式,開拓更廣泛的文創產品開發渠道。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文物領域活化利用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我們願意乘勢而上、順勢而爲,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把文物帶回家”。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2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