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後一天,上博東館主體鋼結構封頂

上海博物館東館工地施工穩步推進,結構已經封頂。本報記者 葉辰亮

本報訊(記者李婷)2020年的最後一天,隨着最後一根鋼樑安裝就位,正在建設中的市級重大公共文化設施——上海博物館東館順利實現主體鋼結構封頂。該館預計在2021年完成土建,2022年年內建成開放。

據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受疫情影響,工地延遲復工了一段時間,各參建單位克服重重困難,努力追回失去的時間,昨天基本上是按預定工期實現主體鋼結構封頂,這爲2021年完成工程建設、移交展陳裝修打下了紮實基礎。

上海博物館東館西臨楊高南路北臨世紀大道、東臨丁香路,佔地面積4.6公頃,總建築面積約11.3萬平方米,擁有地上建築6層,地下2層。該工程於2017年9月開工,歷時三年建設,項目部完成了近3.2萬平方米地下室結構施工,以及主體結構總量達2.8萬噸、最大跨度達43.2米的鋼結構體系吊裝、拼裝作業。過程中採用了BIM和3D打印等技術——將複雜鋼結構節點逐一分解,爲鋼構件吊裝和混凝土澆築配合施工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建設中的上博東館建築整體呈矩形體塊,造型簡潔挺拔。根據設計,未來覆蓋立面的花崗岩表皮蜿蜒包裹宛如大海波濤起伏,既暗合上海這座城市海陸交匯”的地理位置,也象徵着上海“勇立潮頭”的海派精神。建築立足於城市空間整合和內部功能組織,改進了常見的博物館封閉式流線設計,將爲市民帶來一座全新的開放型博物館。

作爲一家以中國古代藝術爲收藏特色文博場館,上海博物館擁有百餘萬件文物,其中被定級的珍品就有14萬餘件,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牙器竹木漆器甲骨璽印等衆多門類。然而,受現有人民廣場館舍面積的限制,上海博物館許多看家寶貝沒有機會拿出來展示。東館的總建築面積是人民廣場館舍的兩倍多。據透露,東館建成後,以常設展爲主,重點展示優勢門類,構建海內外體系最完整的中國古代藝術通史陳列,並增強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色,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教育體驗功能。東館投入使用後,不僅能大大提升上海博物館文物收藏的展出比例,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也能與周邊的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上海圖書館東館、世紀公園等文化設施形成集羣效應,成爲花木行政文化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來,上海博物館將以打造“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爲發展目標。想要達到這一目標,“擴容”的不只是面積,還有功能的升級。記者瞭解到,上海博物館東館將更加註重觀衆的參與感和參觀體驗,開放式的文物修復展示使得博物館的日常後臺工作得以呈現在公衆眼前。東館還將更加註重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借鑑國外自然科技類探索館經驗,專門增設了針對青少年的體驗空間,使孩子們能在互動體驗中增加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認識。此外,更多的教室、圖書閱覽、數字影院等設施將對公衆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