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測替考100元50米” 要嚴懲作弊也應激發學生興趣

(原標題:“體測替考100元50米” 要嚴懲作弊也應激發學生興趣

要讓學生喜歡上體育課,高校應探索改革體育教學

近日,一則“大學生體測替考‘明碼標價老師‘看破不說破’”的新聞引發輿論關注。

據新京報報道,體測“替考”在高校中並不罕見。一到體測季,在校園QQ羣、微信羣中,常有學生髮布尋找體測替考的消息,且多明碼標價,依據不同的項目,其價格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人民幣不等。而由於監考不嚴格等原因,體測替考者很容易就能矇混過關。

將學生體測成績納入到評獎評優、保研,甚至與畢業資格相關聯,政策層面如此重視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初衷自然是爲了增強學生體質。然而,在壓力倒逼下,一些大學生明碼標價找替考、進行數據造假等種種作弊行爲,不僅消解了政策善意,敗壞了學風,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和大學存在的其他“水課”一樣,體育課變“水課”的根源還是一些大學不重視體育教學。比如一些學校體育課設置不夠科學,對學生的體能訓練有限,學生“不出汗、不喘氣、不心跳”;還有一些學校體育資源缺乏,甚至存在體育教師不足、體育課並未開齊開足、學生可上可不上的現象

平時不上好體育課,就只能“臨時抱佛腳”。由於學生“體測”成績影響到本科教學質量評價,且“體測”就由本校教師組織進行,再加上考試流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這些都給一些學生作弊提供了空間

因此,要消除作弊現象,讓體測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高校層面應探索技術升級,堵上漏洞,嚴把體測關,比如通過人臉識別系統現場錄像等手段嚴查、嚴懲學生體測替考行爲。

更重要的是,高校應轉變教學觀念,加大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開足開齊體育課。

高校可以根據本校條件,成立不同門類俱樂部運動隊,由學生自主選擇參加一個或多個運動隊、俱樂部。以運動隊的方式組織學生訓練、比賽,由此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以及運動技能

這其實就是進行運動隊制教學,在學科知識學習方面是某學院的學生,在體育教學、鍛鍊上是某運動隊的隊員。成爲運動隊的運動員,不是高水平運動員的專利,而是每個普通大學生在大學裡的第二個身份

切實做到“體教融合”應成爲我國各階段學校體育倡導的模式。由於有在運動隊長期訓練、運動的經驗,學生通過體測不再是難事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當然,這樣的體育教學對學校的體育師資場地以及體育教學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比單純組織學生訓練跑、跳,而開展運動隊、俱樂部制教學,需要有更多專業的教師(教練),帶隊進行訓練、比賽。這就要求,高校從軟件硬件政策等多方面加大對體育教學的投入,加強對體育教學的支持。

本質上,嚴懲體測替考是堵,改革體育教學是疏,疏堵結合,才能更好地激發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同時治理“體測替考”亂象。(熊丙奇 教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