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內卷”對教育規律的扭曲

(原標題:警惕“內卷”對教育規律的扭曲)

“內卷”作爲當下輿論場中熱詞,最近在教育圈掀起一股討論熱潮,尤其是在學生羣體中迅速流行開來。同其他熱詞一樣,“內卷”的受追捧,在於它準確命中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敏感點,並對某些較爲複雜的社會現象做了生動精闢的概括,而教育領域的諸多“內卷”現象亦足以讓人警醒。

“內卷”(involution)屬於舶來詞,又被譯爲“過密化”,原本是農業經濟學中的一個詞彙,指農民爲了讓水稻增產而不斷加大勞動投入,但勞動投入的過度密集並未帶來水稻產量的成比例增加,單位勞動報酬反而出現邊際遞減的現象。近年來,“內卷”這一概念逐漸被引申到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內涵愈加豐富。綜合多個版本的解釋,“內卷”主要指一個組織、羣體或文化發展到某一階段後,無法繼續前進或升級,只能不斷向內捲曲、收縮,並引發惡性競爭或持續內耗。據媒體報道,“內卷”現象在當下的大學生中較爲常見。其中一個經典案例是,比如導師要求學生們寫一篇5000字左右的論文,有學生爲了獲得好成績而寫了8000字;其他學生得知後,下次導師再佈置類似的作業,就有人爲了得高分寫10000字……如此便可能誘發持續的惡性競爭,讓學生們陷入“內卷”的泥淖

類似現象在教育領域並不罕見,比如有的大學生爲了獲得獎學金或保研資格,和具有競爭關係的同學不斷比拼學習時間;學生們爲了在各類考試中多拿一兩分而不斷提高刷題的數量和頻率;等等。“內卷”一詞最近之所以在大學生羣體中流行,正因爲它戳中了學生們的神經“痛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諸多現象背後相近的邏輯。

身陷“內卷”泥淖的並非只有大學生,中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或許體會更深。各級教育部門近年來一再強調要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但一些家長依然我行我素,爲了讓孩子成龍”“成鳳”,學校不給補課就到校外培訓班去補,並且不斷增加經濟投入和輔導班個數,乃至出現了“8歲小學生暑假裡上了11個輔導班”之類的新聞。據報道,在北京,有的“全職媽媽”每天開車載着孩子奔波於各個培訓班之間,宛如經紀人陪伴大明星一般到處趕場,孩子吃飯、休息都在車上,爲的無非是讓孩子多考幾分、多會幾項特長,將來能進入更好的學校、找到更好的工作……這些都是典型的“內卷”現象。不少中小學生在這種持續加碼的學習競賽中承受着超出年齡認知和身體負荷重壓,一些孩子即便想掙脫也無濟於事。“學習能讓我爸媽高興”這句網絡流行語道出了無數中小學生的辛酸,而鼻樑上不斷加厚近視鏡片和並不樂觀的身體健康指標,便是他們付出的代價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據相關數據統計,當天在某網絡平臺購買網課的人數比去年增加649%,家長花在教育上的消費同比增加1566%。儘管網課火爆與今年的疫情有一定關係,但相關數字背後,我們還是能感受到一些中小學生不斷加重的學習負擔。應當說,教育領域的一些“內卷”現象令人憂慮,它體現的更多是一種負能量,往往與教育規律背道而馳。正是意識到了“內卷”現象存在的弊端,近年來從中央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除了三令五申要爲廣大中小學生減負,還同時加大了對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出臺了專門文件並提出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紮實舉措。政府有關部門精心設計的各項政策,有助於破除教育領域的諸多“內卷”現象,從而讓廣大中小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得以更健康地成長。

要從根源上破解“內卷”,就要創造讓個體、羣體或組織得以更好地實現“外展”“外延”的空間和可能性,這首先需要更多的人意識到“內卷”弊病的存在,並採取有針對性的舉措。比如,爲了讓大學生羣體擁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和選擇機會,近年來我國高校全面實施彈性學制。據教育部近日發佈的統計數據,五年期間有3700多名大學生暫時休學創業,這無疑有助於幫助大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內卷”並不可怕,也並非無法破解,關鍵要讓更多的家長和學生充分意識到“內卷”的危害,並與全社會一道,拒絕和破解“內卷”對教育規律的扭曲,共同創造更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健康教育生態

作者:楊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