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一半是內卷,一半是鬆弛

好的教育是寬嚴相濟。智慧的父母,不會放任孩子,也不會控制干涉,他們會在張與馳之間,爲孩子撐起成長的空間。

作者 | ciyu

有人問過北京某重點中學的一位老師:教育孩子,是該雞娃還是還該放養呢?

這位老師說,爲什麼一定要二選一呢,走向哪種極端都難把孩子教育好。該鞭策時你不能馬虎,該放養時你不能緊逼。有張有弛纔是最好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就像是放風箏,不能扯得太緊,也不能放得太鬆。

在教育這條線上,一頭是鬆弛,一頭是內卷。

緊與鬆之間的分寸,就是父母在教育上的本事。

習慣上內卷

結果上鬆弛

教育家葉聖陶有這樣一個理念: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葉聖陶的兒子葉至善,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差。

單單在小學時,就留過三次級。

後來,葉至善好不容易考入一所比較好的省立中學。

第一年,他又因爲有四門功課不及格要留級。

爲此,他的母親很是崩潰,常常嘮叨個沒完沒了,哀嘆“孩子不爭氣”“沒出息”。

葉聖陶沒有責備孩子,他認爲學習好不好,成績是表象,根源在於習慣。

他要求孩子們每日都讀點什麼,只要感興趣,他書架上的書也可以拿去看。

他還要求孩子們都寫點東西,對花草感興趣便寫花草,喜愛蟲鳥便寫蟲鳥,即便是想寫別人相罵,只要孩子願寫,都悉聽尊便。

孩子們讀完書,還要跟他講講都學了些什麼,寫完文章,會一起討論該怎麼改。

三個孩子在父親長期的寫作指導下,都有了很深的文字功底,葉至善的成績也是突飛猛進。

滿分父母看過程,不及格父母看結果。

千丈大樹,如果樹根敗了,樹冠再怎麼鬱鬱蔥蔥,也維持不久。

百層高樓,若是地基不穩,外觀看着再漂亮,也容易倒塌。

學習也是如此,盯着成績只能治標,抓着習慣才能治本。

賀嶺峰的女兒數學考了59分,很多同學都考了滿分。

他沒有大發雷霆,而是跟女兒分析道:

“你看,你們班那麼多人考100分,意味着他們沒必要參加這次考試,因爲他們沒診斷出任何問題。

而你診斷出了41分的問題,把這些問題找出、改正,你就是這次考試最大的受益者。”

這一番話不僅緩解了女兒的情緒,還培養了她覆盤改錯的習慣。

習慣是因,優秀是果。

在因上下功夫,遠比果上瞎折騰來得事半功倍。

當讓孩子養成好習慣了,變優秀不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心態上內卷

情緒上鬆弛

《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把萬物萬事分爲三種狀態:脆弱態、強韌態和反脆弱態。

脆弱態,好比一顆水晶球,掉在地上就碎成渣。

強韌態,就像一隻鳳凰,沒法被殺死,每次都能浴火重生。

很多父母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

事與願違的是,孩子被培養到最後,變成一隻脆弱不堪的水晶鳳凰。

他們遇小事如履薄冰,碰大問題膽戰心驚。

王朔曾對自己的女兒說過: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內心如何才能變得強大呢?

就在於父母能不能在孩子的心態上打磨,在情緒上鬆弛。

作家劉墉的兒子劉軒曾很難適應陌生環境,一碰到問題就緊張不安。

劉墉爲了改變孩子的這種心態,特地和劉軒玩丟飛盤、投球、三級跳遠等遊戲。

每次劉墉都當仁不讓,劉軒則十有八九都輸。

劉軒輸了之後,劉墉不許他生氣、撒嬌、哭喊。

不僅如此,劉軒還要立正向爸爸敬禮,高聲大喊:您是真功夫!

一開始劉軒不瞭解爸爸的用意,後來才明白,爸爸是在教育自己遇到困難時不要氣餒,要有永不服輸的精神。

在劉墉的引導下,劉軒養成了那種不怕事、不怕輸的性格。

但是劉墉並非處處都是如此施壓,遇到問題時也會照顧孩子的情緒。

有一次,劉墉監督兒子彈琴,感覺他彈錯了個音,要他改過,不想兒子堅持說自己沒錯。

劉墉一生氣,就拍了劉軒的頭一下,責罵道:“你小子彈錯了,還狡辯,真是錯上加錯。”

可第二天,劉墉發現錯的原來是琴譜,他趕緊放下父親的架子,掏了五元錢賠償兒子,明確強調這是精神補償費。

劉軒也不記仇,還找了兩元給父親,說:“爸爸,你打得不夠痛,應該物有所值。”

父子倆一起笑了。

有智慧的父母,遇到問題時不會一味溺愛孩子;在小事上,不會一直消耗孩子。

他們既會鼓勵孩子練就一顆金剛心,也會努力讓孩子過得鬆弛、快樂。

他們追求的就是,讓孩子在充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中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人品上內卷

成績上鬆弛

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中寫道: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教育,是一場關於成爲人的競賽,而非單單拼分數的競賽。

中央黨校的劉餘莉教授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小男孩,父母對他的學習成績格外關注。

在很小的時候,就讓男孩背了很多英語單詞。

媽媽很驕傲,帶他去見姥姥。見面就誇孩子,這孩子記憶力很好,已經背了很多單詞,不信你考考他。

姥姥很好奇,開始考外孫:“書本怎麼說呀?”“Book。”

“書桌怎麼說呀?”“Desk。”

姥姥接連考了男孩好幾個單詞,孩子都對答如流。

突然,孩子反問道:“姥姥,傘用英語怎麼說呀?”

姥姥從來沒有學過英語,自然答不上來。

這時,出人意料的一幕發生了。

孩子居然當着衆人的面,大聲嘲笑說:“姥姥,你可真是個白.癡啊!”

更悲哀的是,面對如此無禮的言行,媽媽並沒有及時教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幾場考試代表不了遠大前程,一個分數決定不了人生的命運。

考幾分、做什麼職業,無貴賤之分。

成爲怎樣的人,卻有高下之別。

我們看到有的孩子從小成績名列前茅,進名校名企,然後利用職權作奸犯科,最後鋃鐺入獄。

看到有的孩子被堆上各種資源,一路成爲人上人,但對父母不聞不問、不孝不敬,只顧自己的享樂。

試問,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結果是爲人父母想要的嗎?

在《論語》中,孔子講過孔門四科的順序:

第一門是德行,第二門是言語,第三門是正事,第四門纔是讀書。

學做人,永遠比上名校,入名企重要。

花有萬種花,人有千條路。

想成爲銀行家,還是當一個麪包師,我們可以讓孩子擇其所愛。

唯有在爲人上,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成爲一個好人。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做父母,最好只做“一隻手父母”。

所謂“一隻手父母”,就是:不要處處都管制,也不要事事都放縱。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是內卷,一半是鬆弛。

卷的本質,是爲孩子打好人生的底子。

鬆的本質,在於提供一個自由生長的寬鬆環境。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