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的教育平權

(圖/本報系資料照)

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拉近公私立大學學費」,是實踐「教育平權」的理念。「教育平權」,是美國總統詹森在1965年提出的構想,主要是針對「膚色、宗教、性別或民族出身」的歧視而發,尤其是「非白裔」的種族歧視,但從未涉及到貧富差距的問題。潘文忠可能對「教育平權」劃錯了重點,竟將其納入了貧富差距的問題。

美國實施「教育平權」法案,已經逾半個世紀之久,利弊的討論,可以說是衆說紛紜,其優點是讓許多「非白裔」的學生,包括了非裔、亞裔,得以就讀大學,甚至是長春藤的名校;但實施既久,卻引發了白裔美國學生的反彈。因爲這項法案,使得許多名牌私立大學,在招收學生的時候,過分青睞少數族裔的學生,反而讓白裔的學生不得其門而入,這等如是「歧視白裔」了,原本強調「種族平權」,反而被目爲「種族歧視」,這是多麼的諷刺!

就在前兩個月,臺大的學生在校園張貼大字報,反對原住民加分的政策,認爲對一般生不公平,其實是頗爲類似的。早在30年前,政府對軍人退伍、原住民,以及海外僑生,都有較優渥的照顧,其實當時也有不少異議的聲音,只是悶而不發而已。有趣的是,美國最高法院,就在2023年6月29日作出了判決,廢止了這個行之有年的「教育平權法案」,未來的影響將會如何,真的是有待觀察的。

所謂的「教育平權」,其內容會隨着不同時代的變化而修正,這是必然的道理,將「平權」內容,納入「貧富差距」當然也未嘗不可。但民進黨目前的政策,是沒有「排富條款」的,讀私立大學的學生,即便家境富裕,也一體享用了這一補助,選讀公立大學的學生,也有不少家境較貧困的家庭,反而未能獲得補助,這除了增加政府的支出外,真的能縮短「貧富差距」嗎?

民進黨執政7年多來,對大學教育諸多問題束手無策,屆臨選舉,拋出一個大撒幣的買票政策,而且在選後纔會實施,這擺明了是利誘外加威脅,卻打出「教育平權」的口號,然而這真的是「平權」嗎?「平權」的基準點,是立足點的平等,機會的平等,「補助」是針對不足者予以濟助,兩者性質不同,豈可用「教育平權」四字來偷天換日、混淆視聽?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項補助,是針對學生而設的,除非私立大學以取巧的方式,虛報學生數,否則是一毛錢都拿不到的,甚且可能要增添更多的人力,替政府實踐這個政策,這對財政已然窘缺,卻又面臨「少子化」強大威脅的私立大學,不僅沒有任何的揖注,更可能要增添負擔,恐怕是挽救不了已瀕臨危局的私立大學。

當然,3萬5000元不算是小數目,民進黨如此的大撒幣,肯定是能收到他們預想中的「買票」效果的,但有助於解決當前臺灣大學教育所呈現出來的許多問題嗎?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政策必須有長遠的目標與規劃,學費不是真正的問題癥結,「教育平權」也不是這樣「平權」的。但是,這些道理,大概跟潘文忠說了也是白說。(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