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沉浸式演出:讓中國梨園瑰寶“穿越”成新網紅

越劇沉浸式演出現場 方堃 攝

新網紹興10月30日電(記者 方堃)山水樓臺,粉牆黛瓦,在中國越劇藝術·2020紹興有戲活動期間,一場大型越劇山水實景演藝讓越劇“點亮”了其發源地——浙江嵊州觀衆邊走邊看,移步換景投影樓體秀還原了戲中的良辰美景似水流年;曲調細膩委婉高亢激昂,沉浸式演出讓樂音徜徉於剡溪明月之間。

近年來,爲滿足民衆精神文化需求增長,沉浸式演出越來越多出現在國內觀衆的視野內,沉浸式演出的概念源自英國,主要應用於戲劇領域,是相對成熟和流行的藝術形式。

越劇沉浸式演出現場 方堃 攝

“最時尚的沉浸式演出和最傳統的曲藝在越劇發源地相遇,200多名越劇演員傾情演出了夢迴千年、魏晉風流唐詩盛觀、浪漫永恆四個篇章。”該場表演總導演曙光表示,希望觀衆能走進歷史,在空間上做一次重疊,在時間上做一次對話,尋源問道。

越劇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長於抒情,以唱爲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然而當下,這個“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面臨着受衆羣體萎縮、戲曲劇目數目銳減、專業人才流失等諸多困境。

“一直以來,戲曲被邊緣化問題在中國各地並沒有得以根本性解決,越劇也一樣,生存、普及和發展的問題,始終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浙江小百花劇院院長王濱梅告訴記者,越劇要在新時代發展,必須跳出原來的“圈子思維”。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錦霞感慨,一出新劇目從劇本創作到排演,再到首演,至少要一年甚至數年的時間。這樣精雕細琢的創作速度與當下快捷的流行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使戲曲藝術的“慢”難以跟上“快”節奏步伐。

中國越劇藝術·2020紹興有戲活動閉幕式 方堃 攝

爲了讓越劇藝術能更好傳承,“越劇人”在拓展青年觀衆羣體上做過諸多努力,沉浸式演出不是越劇的第一次“東西方相遇”。借鑑莎翁的《麥克白》後,越劇有了《馬龍將軍》;赫赫戰功的羅馬貴族大將軍寇流蘭和爲愛癡狂的中國古代書生柳夢梅多次在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相遇;將挑戰厚重的歷史題材放入悽清婉麗見長的越劇,有了“拓寬”越劇外延的《屈原》……

“這是越劇沉浸式演出的首次嘗新,演出在剡溪上進行,以最直接的感官聯繫,帶人們回到一個時代、走進一個故事,感受百年越劇和千年唐詩之路文脈流淌。”嵊州市委書記政法委書記董友慶表示,沉浸式表演讓越劇文化的表現力,從平面走向立體縱深,同時也看到了文旅結合的發展潛力

紹興市宣傳部副部長、紹興市文廣旅遊局黨委書記、局長何俊傑看來,如何加強越劇沉浸式演出與當地文旅產業對接是政府、創作團隊共同考量的。一旦作爲孤立的文化項目存在,而不能融入地方文旅產業整體規劃,沉浸式演出難以形成聚合效應。

“藉助整個紹興乃至浙江的文旅產業資源,以‘主客共享’的全新市場觀運作,我相信越劇沉浸式演出有機會成爲一個地區文化旅遊的新IP,帶動紹興乃至浙江文旅產業集中發力、共同發展。”何俊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