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大增 電池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今年雖然受疫情補貼減弱等因素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並未大幅下降,業內預計明年可能會有“驚喜”。

隨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發佈,產業發展的路線圖日漸明晰。新能源汽車前景如何、未來充電與換電模式將如何發展、如何更多依靠市場力量解決產業發展難題?近日工信部主辦“工信沙龍”,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個人消費比例大幅提升

工信部裝備一司汽車發展處副處長春生介紹,雖然受到疫情、補貼減弱、油價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但與去年相比,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預計將與之持平甚至略高於去年。

馬春生特別提到,從市場結構上看,今年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比例大幅提升,接近70%,而兩年前是20%。在非限行城市,購買比重達到了60%。“從市場驅動因素上來看,這說明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葉盛基介紹,據測算,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爲130萬輛,初步估計明年新能源汽車產銷的增速會超過30%以上,意味着2021年的銷量會達到180萬輛。

葉盛基認爲,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的原因有四點:一是多年來對新能源汽車整個產業鏈的培育,使各個環節供應鏈的培育逐步成熟;二是在政府部門相關政策可預期的情況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逐步從認識、認知到理解,整個新能源汽車產品也在逐步成熟;三是有關企業通過創新研發和生產準備,能逐步提供豐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來滿足市場需求;四是新能源汽車的使用環境也在逐步優化和改進。

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稱,2020年的新能源車新動能已經體現,高端的特斯拉和微型電動車宏光(參數丨圖片)MINI成爲拉動市場增長的核心主力。其核心都是加速降低成本,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這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崔東樹認爲,展望2021年,降成本仍是近期新能源車與傳統車縮小差距的關鍵。此外,隨着雙積分政策的深入推進,2021年的新能源車在高低兩端仍有巨大的增量空間。

電池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新能源汽車電池問題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從2009年起就有充電、換電之爭。葉盛基稱,目前新能源汽車車電分離和換電模式已經有很多的應用案例,未來汽車車電分離銷售模式在市場上將得到廣泛認可,90%以上的購車用戶將選擇電池租賃方案,並實現換電、保養和保險全流程保障,打消消費者充電難、購車貴、電池保養難等諸多顧慮。

目前,我國已具備開展車電分離和換電模式試點的基本條件。葉盛基預計,2025年前對於主要車型,車電分離和分點模式的應用將由公共領域向私人應用領域推廣,對於充換一體的車型,則主要面向安裝充電設施比較困難、充電不便的客戶服務。

電池因素是影響新能源二手車殘值關鍵因素,而二手車殘值低則是用戶消費的痛點所在。

葉盛基稱,二手車殘值是熱點問題,涉及到新能源汽車購買的成本,購車成本很高,沒用幾年殘值沒有了,這是市場推廣的難點。降低購車成本以及解決二手車殘值低的問題,主要是提升電動電池性能提升,未來新能源汽車在動力能源性能提升方面需要加強攻關。

目前動力電池企業開始紛紛通過動力電池技術的創新提升競爭力。特斯拉表示未來將在卡車車型採用無鈷高鎳電池,比亞迪此前推出了刀片電池,廣汽新能源則宣佈在石墨烯電池領域取得了突破。

高工鋰電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20年,國內外動力電池技術領域出現了多個創新性變化,主要圍繞降低電池成本和提升產品性能兩大目標。2020年動力電池產業此起彼伏,充滿機遇和挑戰,全球化競爭進一步升級。產品、技術、產能、資本、供應鏈等將成爲動力電池企業競逐未來市場的關鍵。

構建關鍵技術供給體系

今年10月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正式發佈,這是關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綱領性文件,對產業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部署了多項戰略任務,並將“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放在了首位。規劃提出要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爲“三縱”,佈局整車技術創新鏈。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爲“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認爲,“‘三縱’’三橫’體現了新能源汽車對應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目前,我國主要的新能源汽車“卡脖子”問題集中在基礎部分,包括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元器件等等。這其中,也包括一些用於基礎開發的工具,如設計軟件、仿真測試軟件等等。

對於如何解決這些“卡脖子”問題,侯福深稱,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通過專項和創新工程,組織各方面的力量聯合攻關;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需求和市場來拉動。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持續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依託骨幹龍頭企業、新興領域獨角獸企業,讓他們真正成爲創新主體;最後,要加強產業聯合,瞄準未來的前瞻技術領域開展競爭性合作。

侯福深亦稱,產業聯合不光是技術創新的供給者要聯合在一起,還要和應用者聯合在一起,使用戶和供需之間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