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種”出脫貧新生活——安徽部分摘帽縣產業扶貧一線觀察

新華社合肥11月15日電 題:特色產業“種”出脫貧新生活——安徽部分摘帽縣產業扶貧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林翔姜剛

年屆花甲的門重權踩着雨靴,俯着身子,將洗去污泥蓮藕撿起,放入桶中。“這些斷掉不成節的,洗乾淨後得拿到車間加工藕片,用一次性袋子封好,裝車外調。”

門重權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城西湖鄉望淮村的脫貧戶。“我來徽蓮公司上班有半年多了。之前我在外地幹了十來年的散工,主要幫人運輸水產品工作不穩定。”門重權說,“現在騎個電瓶車,從家到廠裡不過20分鐘,既方便我照顧老伴,又能拿着穩定的收入,很知足。”

作爲安徽徽蓮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員工,門重權的工作地點位於萬畝蓮藕產業扶貧基地。“我每天大概能掙150元。除了勞動收入外,我流轉給公司的兩畝多土地每年還能帶來約2000元的租金收入。”門重權說。

“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助力農戶增收,目前流轉土地的農戶達4183戶,其中貧困戶843戶,僅土地流轉費一項便可幫助貧困戶增收約92.7萬元。”安徽徽蓮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劉全龍介紹,該公司去年在當地僱工達212人,其中貧困戶72人。“與蓮藕種植相關的拔草、施肥、田間管理、裝車、洗揀打包等以當地僱工爲主的勞作,一年能持續10個月以上,真正實現‘穩定就業脫貧’。”

霍邱縣地處淮河中游南岸,地勢南高北低。2014年,該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近17.8萬人,貧困發生率達12.31%,經多年努力,目前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24%。

“我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把發展產業、促進就業作爲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霍邱縣扶貧開發局局長鬍浩說,該縣在南部崗區打造“江淮果嶺”、構樹基地;在中部畈區主推特色養殖、培育品牌;在北部湖區做活“淮水文章”,發展蓮藕、稻蝦共養等特色產業。“縣裡大力培育86個扶貧產業園、96家龍頭企業、457家合作社、1054個能人大戶,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同樣將扶貧產業做得有聲有色的還有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六安市金寨縣。“我家能脫貧,全靠合作社。”金寨縣沙河樓房村脫貧戶鄭賢羣說,“五六十歲的老頭子,身體條件擺在這,誰要你? 扶貧政策給我帶來了脫貧希望。”

鄭賢羣的妻子患有心臟病,全家因病致貧。“我在力源合作社從事菌種種植十年了,2016年,從生產一線走上管理崗位,收入翻了三四倍,家裡的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鄭賢羣說。

鄭賢羣所在的金寨縣力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集食用菌制種、栽培、加工、銷售爲一體。2018年,沙河鄉政府聯合這家合作社在街道、樓房兩村建設靈芝扶貧基地200畝。

“靈芝產業作爲勞動密集型用工產業,產業鏈長、附加值高、帶動性強。”沙河鄉靈芝扶貧基地負責人李明哲介紹,合作社固定用工50人以上,其中貧困人員固定用工12人,臨時用工23人,去年支付貧困戶工資近50萬元。

“以前我是接受扶貧技術培訓,現在我在基地招工、教生產、組織培訓。”鄭賢羣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明哲介紹,合作社以村爲單位,組織貧困戶進行理論知識和實操兩方面集訓,去年開設了9期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完成了對全鄉559戶貧困戶的技術培訓。

“沙河鄉立足本地特色,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靈芝、天麻中藥材特色產業,帶動全鄉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沙河鄉鄉長海濤說,下一步,該鄉將繼續壯大發展中藥材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擴展經濟效益,爲接續鄉村振興增添新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