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底層異構平臺差異性 青雲科技容器平臺KubeSphere打造統一運行環境

如果說選擇技術路線容器競爭中的一翼,那麼支撐新一代混合雲則是競爭中的另外一翼。 目前,各大公有云廠商在新一代混合雲方向上展開了搶灘登陸。無論是國外公有云廠商如:AWS 的Outposts,微軟的AzureStack Arc,谷歌的Anthos。

還是國內公有云廠商如:阿里雲的飛天騰訊雲的邊緣容器服務華爲雲的HCS,青雲科技的KubeSphere,都支持混合雲的方式部署容器服務。 儘管這些容器產品都能基於K8s提供快速的入門指引,儘量將用戶的學習成本降到最低,但在產品體驗上卻參差不齊,最大的痛點在於沒有解決產品體驗的一致性。 例如,針對大量存在的異構混合雲,很多容器產品都提供了多集羣管理功能,但它們只是簡單地把各個雲上的K8s集羣聚合起來。

用戶在管理多雲上的多集羣時,只能從一個雲界面跳出,再切入另一個雲界面才能完成操作,實現不了真正意義上的混合雲/多雲的一致管理。 在這一點上,KubeSphere可以說是業內的佼佼者。 由於KubeSphere充分屏蔽底層異構平臺的差異性,其多集羣管理能夠讓用戶跨集羣部署應用,並自定義應用跑在哪個集羣上,因此在混合雲/多雲環境中,能夠提供應用的統一運行環境。

其中,KubeSphere的多集羣管理與其他競品最大的區別,在於支持Solo和聯邦兩種集羣管理方式,而很多競品只提供一種方式。 Solo是指把所有獨立的K8s集羣聚合起來,提供中央控制檯,解決異構IT中的運維困難。

聯邦是指把多個K8s的集羣聚合起來形成一個K8s資源池,用戶在部署應用時,可以從上層構建實現跨Zone、跨集羣的高可用。 同時,KubeSphere結合青雲在多集羣管理上提供的應用管理平臺——OpenPitrix,還可以對應用的上架、分發、下架等進行全生命週期管理。 在運維層面,相比其他容器產品只提供節點自動巡檢和修復,KubeSphere可提供集羣級別的自動巡檢和修改。

監控層面,KubeSphere也最爲完善,提供內置監控、日誌、審計、告警、事件查詢等多種方案。 可以看到,KubeSphere是以應用服務視角在做產品,無論是在管理還是運維上,都能夠實現真正的一致性體驗,讓用戶非常輕鬆地駕馭混合雲/多雲。 當然,對於企業用戶而言,在意的不僅僅是容器產品功能的多少、產品體驗的好壞,更重要的是廠商能否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讓企業聚焦自身的業務問題。 在於爽看來,經過近9年的發展,青雲形成了業內少見的“積木式”產品體系,所有的產品都像積木一樣可分可合,企業客戶需要什麼樣的解決方案,青雲(股票代碼:688316)就可以通過各種產品形成組合拳

KubeSphere作爲青雲產品體系中的雲原生基座,真正將新一代混合雲做到了“水電煤”的程度,匹配企業在混合雲和雲原生方面的多樣化需求。 例如:企業想要新一代混合雲解決方案,通過青雲的雲管平臺+光格網絡SD-WAN+KubeSphere組合起來,就能形成一個混合雲管理方案;

企業想要容器超融合解決方案,通過青雲的QingStor存儲+KubeSphere+硬件即可完成;

企業採用了多雲,或者接入了多種終端設備,通過KubeSphere即可對雲服務和邊緣進行管理,做到“雲網邊端一體化”。 “青雲提供的不單單是一個產品的能力,而是全棧服務能力的整合。”

KubeSphere 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於爽表示,一方面是對商業客戶提供穩定、及時、完整的服務支撐,並調動社區力量幫助用戶做雲原生轉型;另一方面青雲也走在容器技術的前沿,以滿足部分客戶對於FaaS、邊緣容器、雲原生安全等高級能力的需求。

容器的領先,對於雲廠商領跑新一代混合雲和雲原生,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未來KubeSphere依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技術演進和應用落地的交替發展中,勢必將持續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