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跨入雲原生 KubeSphere如何做到開箱即用?

(原標題:一步跨入雲原生 KubeSphere如何做到開箱即用?)

根據CNCF的定義: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實施和聲明式API……都是雲原生的代表性技術,其優勢在於可以很好地構建容錯性好、易於管理、便於觀察的鬆耦合系統。結合可靠的自動化手段,雲原生技術使工程師能夠輕鬆對系統作出頻繁、可預測的重大變更。

早在2018年4月敲下第一行代碼開始,KubeSphere的定位就是一個面向雲原生設計的開源項目,在主流容器調度平臺Kubernetes之上構建的分佈式租戶容器管理平臺,提供簡單易用的操作界面以及嚮導式操作方式,在降低用戶使用容器調度平臺學習成本的同時,大幅降低開發、測試運維的日常工作複雜度。現如今,青雲QingCloud 在雲原生領域相繼推出了KubeSphere 3.0版本、QKE(QingCloud KubeSphere Engine)容器服務,還加入了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KubeSphere在開源社區也取得了蓬勃發展

於爽認爲,企業上雲數字化轉型1.0時代的特徵之一,隨之而來的是業務模式和交付形態的變化,有73%的企業至少採用一個/一項雲計算應用或者技術,硬件軟件定義化、數字化使得IT系統也發生了演進,這種變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軟件架構上,區別於此前單體應用代碼打包的部署方式,之後的3 Tier、SOA架構逐漸將集中式的業務解藕,到了微服務則可以讓業務模塊在版本迭代和功能升級時各自獨立,業務效率大幅提升;基礎設施上,傳統IDC不僅要支撐分佈式資源,更要在應用層面構建容器化的平臺或基礎設施;協作流程上,DevOps、微服務的理念可將原有的密集化工作拆分成小的任務模塊,各團隊獨立開發時可以藉助API將不同的服務或功能串聯起來,加速開發、測試、上線的進度。

如今,企業基於雲的業務創新開始向雲原生傾斜。Gartner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約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生產中(即核心業務中)使用容器化應用。與此同時,雲原生應用架構將在2-5年內達到“Plateau of Productivity”,即在企業所有的IT基礎設施都可以用雲原生闡釋和構建。近年來,源於谷歌內部基礎設施borg的Kubernetes已發展爲容器領域和支撐雲原生業務的實施標準,在其上構建的容器化應用可以在任意的平臺運行和遷移而不受服務商鎖定。

此外,Kubernetes在縱向藉助標準化的開發架構和API兼顧了向前兼容和向後演進的延續性,可以在容器管理調度時更易於橫向擴展。由此,企業的開發和運維人員都需要深入瞭解業務應用,DevOps就變得容易起來。“Kubernetes是雲原生最基礎的支撐平臺,不過Kubernetes只提供了資源運行最基礎的平臺,可以把它理解爲毛坯房,沒有傢俱和家電,只能保證企業最基礎的應用,還會涉及監控日誌、告警,甚至開發工具鏈、微服務管理工具等,後續的使用會變得非常複雜。”於爽說。爲了解決搭建和運維碎片化的問題,青雲QingCloud打造了專業的雲原生平臺——KubeSphere,並將代碼開源在GitHub上。

實現雲原生的兩種途徑

於爽將KubeSphere稱爲“中國地區唯一的Kubernetes發行版”,即並不是以解決方案的形式針對特定場景二次開發,而是面向整個社區通用需求的“雲原生全家桶”,擁有豐富的可選組件。交付部署過程中,KubeSphere具有三大特性

首先是核心功能開箱即用,儘量減少後端複雜的技術細節,讓使用者快速上手,包括即點即用的DevOps、靈活可選的微服務框架、應用跨平臺一鍵部署;其次是健壯的容器基礎設施,集成的均爲經過數萬次商用驗證的SDN、SDS等服務,同時支持客戶接入青雲公有云或者其他的雲平臺、物理機、虛擬機,並且可以輕鬆對接青雲廣泛的產品組合;再有就是企業級增強特性,除了極簡的人機交互,多租戶、合規、友好的運維環境同樣是大型企業關注的重點。

如果說Kubernetes是分佈式操作系統內核,那麼KubeSphere就是面向終端用戶的分佈式操作系統,青雲QingCloud希望以此來降低平臺落地和用戶使用的成本,讓客戶專注於業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