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向名師學什麼?名師經驗爲何"不好用"

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

作者王營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本學期開學以來,某校爲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先後聘請了市內和縣內幾位名師學校介紹經驗、上公開課,以期爲老師提供學習的範本。起初,老師們學習熱情很高,聽了名師的教學經驗和公開課後,躍躍欲試。然而,當他們走向自己的課堂和班級後,卻發現名師們介紹的那些經驗和做法根本用不上,或者不如想象效果好。這種現象不禁令人反思,教師應當向名師學習什麼?爲什麼名師的經驗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筆者看來,向名師學習,不能僅學習其“皮毛”,也不能僅憑聽一兩次報告和課堂操作就移植他們的經驗,而是要對名師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研究,進而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進行創造性內化

首先,學習名師的成長之路。名師的成功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偶然,受工作經歷、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只有瞭解名師的成長之路,教師才能將自己的境遇與名師相關照,從中得到有益啓發,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其次,學習名師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閱讀文學作品,要想全面理解作品的內容和成功之處,必須把握作品的主題思想。學習名師經驗也是如此。名師爲什麼這樣備課,爲什麼那樣上課,爲何如此對待學生,不是頭腦發熱爲之,而是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支撐。

蘇霍姆林斯基將其概括爲教師的人格,他認爲:“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教師工作中的一切內容,即觀點信念理想世界觀、興趣、愛好等,都在教師的人格這個焦點上聚集起來。社會上各種政治的、道德的、審美的思想、真理觀念,都會在教師身上間接地反映出來,而所有這一切,又都將通過教師的個人世界在學生身上反映出來,並在學生身上得到更高基礎上的再現。教師應當在他的學生身上再現的最主要的東西是他的理想。”因此,教師只有瞭解名師身上閃現的人格光輝,才能理解名師的行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調整和確立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理念。

再次,內化名師經驗。一般來說,名師的經驗不可照搬,也不可全盤複製。有些老師在向名師學習時,聽了名師的經驗介紹、觀摩了名師的課堂教學後,立馬就想移植到自己的課堂上,但由於學校不同、生源不同,或者自己暫不具備名師一樣的素質結果成了邯鄲學步。因此,向名師學習,不能照搬照抄、生吞活剝,而是要內化名師經驗,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際創造性地應用,最終形成自己教學主張風格

學習和內化名師經驗,不是將自己原來的做法全盤否定,而是要不斷提升自己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反思力,用質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態度對待名師經驗,自覺反思自己當下的教育和教學實踐——哪些與名師經驗相契合,哪些做法與名師做法不同,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什麼。

最後,學習名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探索精神。能稱得上名師,其學識修養和教育教學方式一定有過人之處,這與名師不斷讀書積累、反思和改進有很大關係。因此,向名師學習,還要學習其是怎樣讀書的,是如何通過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的,並據此制定自己的讀書和專業發展計劃,不斷修煉自己的內功

名師經驗是一盞不滅的燈,開關掌握在教師手中亮度取決於教師的修煉程度,教師要不斷進德修業,爲自己充電。如此,名師經驗才能走進自己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