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的雪——偉大的抗美援朝》導演手記

二十年前,無知無畏、沒心沒肺的做一部片子,享受簡單粗暴的快樂,這樣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回了。現在每次打開一個新的劇本,都會是一片困頓,以往的經驗在新的命題前都顯得不那麼靠譜和有效,往前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填補空白的渴望和再次經歷從無到有的輪迴,成爲調動全身力量、讓自己高速運轉的動力。

一直很羨慕可以系統並且有條理梳理自己創作思路的同行,在《熱的雪》開播之前寫下這篇導演手記,回想大半年來的創作經歷,能夠清晰記得細節的只是一些片段。就寫一寫這幾個能夠從大量瑣碎、繁雜的細節工作中留下痕跡的記憶片段吧。

2020年5月,從撰稿陳瑤那裡拿到了第一集劇本,清晰記得當時看完後的感受,這次的拍攝難度將會是自己工作以來最大的一次。抗美援朝是紀錄片裡的重大題材,前面有很多高山仰止的作品,只是想一想,都會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製片樑仁紅對《熱的雪》提出的要求和定位是完成一部關於抗美援朝經典戰役的劇情紀錄片。以往的紀錄片拍攝中,情景再現會是常用到的手法,但是《熱的雪》作爲一部劇情紀錄片,需要在視覺呈現上往前更進一步,除了保留傳統再現寫意的風格外,還要營造逼真的戰場效果、刻畫有特點人物形象,這些是《熱的雪》“劇情”屬性的展現,那麼在“劇情”中如何增加“紀錄片”真實的特點呢?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製片人、撰稿和我對於劇本的細節有各自的想法和處理,但是始終高度統一的一個點就是在片子中加入根據回憶錄和採訪整理出的“人物獨白”,根據“人物獨白”再設計相應的拍攝場景和人物行爲。

雖然《熱的雪》沒有親歷者的採訪,也沒有專家學者出鏡解讀,但是“人物獨白”這個元素,把整部片子的劇情屬性和紀錄片屬性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成爲整部片子的一個特色,也讓紀錄片中的再現人物有了“真實”的質感

2020年8月10日,夏季拍攝開機的日子,在瀋陽的影視城,有人問我們在拍什麼,我們說是紀錄片,一直記得對方臉上難以置信的表情

整個攝製組不包含羣衆演員有150多人,部門工種是製片人按照一個專業影視劇組的構成配置的。和以往小隊伍拍攝紀錄片不同,龐大的攝製組就像一臺轟鳴前行的機器,一旦開動,就不能停下來,巨大的製片壓力讓每一天都極其寶貴。《熱的雪》戰爭場景佔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拍攝難度和週期都充滿不確定性。

進入拍攝狀態,一百多個人每天在工作中,會產生非常多的細節問題,瑣碎卻能直接影響拍攝效果。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是否創造出了“真實感”的工作細節。

在開機前的籌備階段美術團隊服化團隊已經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工作,盡力保證演員服裝戲用道具的真實對位,但是到了實際拍攝時,呈現在鏡頭裡的服化道,要有另一種質感。

記得我在現場化妝組的小姑娘們吼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夠髒!再髒!”,要營造一個激戰多日的戰場氛圍,從服裝到化妝的“做髒”效果至關重要,也能幫演員儘可能地融入自己的角色

美術團隊給我最大的驚喜,是他們爲我提供了一個很真實的戰場。在天漠拍攝地挖出的巨大戰壕體系,讓在那邊拍攝的其他劇組都會駐足驚歎,同時再一次露出聽到“紀錄片”時的驚詫表情。

2020年11月3日,冬季拍攝開機前,我在現場看到執行製片人李方媛臉上因爲上火起的包,戴着口罩也能看出來,上火是因爲週期和預算,週期和預算的背後是我們最大的難點,《熱的雪》——我們需要“雪”。

夏季拍攝時,另一位執行製片人吳雨晴要面對的是“雨”, 冬夏兩季的拍攝,老天給我們出的最大難題是“雨”和“雪”。

夏季拍攝外景地丹東市,正逢雨季和颱風,剛剛挖掘好的戰壕會被雨水沖塌、填平;志願軍礦洞指揮所的場景需要不斷往外排水,否則進不去人;置景部門放置的麻袋,平時兩個人就能迅速佈置完畢,現在因爲灌了水,四個人搬還費勁;一切都奔着超週期、超預算的邊緣滑去,幸好執行製片人叫吳雨晴,於是拍攝時天晴了。雖然斷斷續續的颱風預警讓拍攝時斷時續,但還是有驚無險地順利殺青

冬季拍攝在天漠,要營造出朝鮮北部冬季的雪景。原計劃是去東北實景拍攝,可是由於2020年在東北拍攝相同題材的大電視劇很多,幾個合適的拍攝地,資源和保障都已告罄,我們再過去,不但面臨和大電視劇組搶資源的問題,而且進度會嚴重滯後,對於本質還是紀錄片拍攝的預算來說,這是無法承受的。權衡再三,製片人樑仁紅還是決定在河北天漠拍攝冬季場景,因爲有交片週期的限制,我們沒辦法等一場未知的雪,造雪成爲唯一的辦法。

造雪就要考慮真實與否和體量了,製片組頂着巨大的成本壓力,爲拍攝提供了最好的物理特效團隊,是的,片子中漫天飛舞、經得起特寫拍攝的大雪,都是人工造雪。要向製片團隊表示感謝,在影視拍攝中,不是每個製片團隊都能站在導演的角度解決拍攝效果和成本之間的矛盾。

記得在現場的工作狀態就是每天要做很多決定和取捨,每次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一場戲的拍攝,都會如同考試過關一樣,滿心歡喜,真的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視覺呈現只是這部紀錄片的一部分工作,完成如此重大和嚴肅的主題,需要許多專家學者和前輩的把關、指點。軍科院郭志剛老師和重大辦黨史軍史專家們不辭辛勞地爲文稿上每一組數字、每一個時間點、每一個地點、每一處情節覈實斟酌,爲這部紀錄片保駕護航

不管是在文字案頭階段、還是在實際拍攝中,一些細節總是讓我感受到志願軍的智慧,“三三制”、“支部建在連上”,這些收進劇本並融合進故事裡的情節,都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段落。

拍攝期間,面對演員,你要告訴他如何調動自己情緒,浸入自己的角色。每當炸點響起,一些演員會本能的躲閃,停止表演,齣戲,甚至產生畏懼。我想這是人之常情吧,除了給演員更多的時間適應,也愈發爲志願軍戰士的勇氣動容

坐在後期剪輯臺前、看着監視器畫面的時候,我還常常在想,生活在和平年代,並且享受着和平生活的我,對於歷史資料上記載的那些文字,很多時候都無法做到感同身受,因爲那些文字裡有太多我無法想象的無畏、無法想象的信念、無法想象的忠誠。

2020年11月15日晚上,拍完那天的最後一場戲,回到駐地匆匆洗把臉,就和大家來到殺青宴上,坐在那裡愣神的功夫,背後音樂響起,我回過頭,在大屏幕上看到了花絮導演沙士淳剪出來的殺青特輯。看着屏幕上的畫面,我才發現原來大家一起經歷了這麼多事情。回到房間,把刀郎版的《我的祖國》(個人偏愛這版改編)放了一晚上。喜歡這個題材帶來的自豪感。最後要說一句,能夠成爲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我的榮幸。

《熱的雪—偉大的抗美援朝》總導演 霍明

霍明,70後,參加工作20餘年,作爲導演和總導演在紀錄頻道播出的代表作有《長城—中國的故事》、《旅順記憶1904-1905》、《楹聯裡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