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12月5日,《演員請就位2》舉辦了終極盛典,節目進行網絡全程直播整場活動給人的印象更接近於頒獎禮,演員胡杏兒獲得冠軍,也被認爲保住了節目“最後的體面”。

比起第一季,《演員請就位2》獲得了傳播層面的成功——輿論注意力沒有聚焦於演員與內容,更多地被場上導師嘉賓的“口角”所吸引。從郭敬明堅持將S卡發給一名看不出有多少表演經驗的演員,到李誠儒怒懟郭敬明並退出節目錄制,還有爾冬升陳凱歌之間的脣槍舌劍等,都進入網友視線,製造了一輪輪熱議

《演員請就位2》的官方定義是“角色競演真人秀”,作爲“角色競演”,節目是失敗的;而作爲“真人秀”,節目是成功的。製作方深諳真人秀的真髓,不斷提供矛盾發生的空間,製造衝突產生機會,放大嘉賓對立時的細節……因爲他們知道,比起將工夫花在演員與內容身上名人之間的口角更容易帶來流量

輿論場撕裂之處盛產流量。比起“演員請就位”這個名字,“導師請吵架”更適合這檔節目,對於參與的演員來說,他們也是受益者,只是獲得的並不多,因爲從始至終,站在舞臺中央的他們只是陪襯的角色,甚至那幾位如齊澤克所言“爲了‘追求真實’的效果而表演自己”的導師,也不是主角充其量只是擔任了“工具人”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沒有面孔。

對於年輕演員來說,參加真人秀,尤其是有名人擔任導師或評委的真人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個機會,更多地指向了對圈子、資源的渴望,但一個冰冷的現實是,當大幕拉上,人員散場,演員們或會發現:愈加熱鬧的舞臺在幕布拉上後會產生愈加龐大的虛空,爲了得到那個理想化的果實,他們需要奔向下一個被目光燒灼的現場。

李誠儒的中途退出,不僅是個人性情使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在於他演員的身份以及對錶演的理解遭到了冒犯。與其他導師的口頭衝突,顯然不是他退出的主要理由,他只是在舞臺上,看到了表演的次要性,看到了真正的演員在這個圈子裡,實際上處在一個被支配的尷尬位置。他的退出是爲了捍衛自尊心,這份自尊心不只是屬於他的,而是屬於一個固守某種傳統的演員小羣體的。

綜藝比電影、電視的滲透力與到達度都高,這20年來,綜藝的擴張速度,商業價值,還有對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要超過其他娛樂形式。不同形式的綜藝,如同不同握姿的拳頭,狠狠打在受衆渴望聚集、渴望熱鬧、渴望表達的內心深處。人們通過綜藝尋找明星身上屬於普通人的那份特質,以此證實自己與那些“輝煌的存在”同處一個時代,公衆樂於見到過去神秘的明星在綜藝中擠眉弄眼、犯錯受傷,表現出一個凡人的七情六慾。粉絲們時而狂熱時而冷漠,娛樂浪潮迅速捧起一些人又迅速放棄一些人……

綜藝製造過明星,把不少出身平凡的“草根”,“打造”成全民矚目的明星,但相比於毀掉明星,綜藝顯然在後者發揮了更大的威力。綜藝常客大張偉曾說過,“我覺得真人秀會毀了中國所有藝人的,所有的藝人都沒有在做自己的(本行)發光發熱,所有人的才華都用在了做真人秀上。”綜藝如同一個巨大又充滿誘惑力漩渦,把一位位那些人們認爲“永遠也不會參加真人秀”的人物捲入其中。

綜藝給演員帶來了曝光率,由於播出時間固定,網絡可以重複收看,內容貼近全年齡段觀衆,在熱門綜藝播出的季節裡,明星演員幾乎與觀衆的吃喝拉撒捆綁在了一起。綜藝默許演員在鏡頭前表演,但更鼓勵演員展現真實,因爲只有“真實的力量”纔可以擊穿屏幕的間隔,讓觀衆產生更強的共情能力。但過近的距離在帶來親密的時候也帶來了厭煩——這是人性當中最不可捉摸的部分,觀衆並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曾經喜歡的演員變得“油膩”,這不能怪觀衆,也不能怪演員,只能說兩者通過綜藝建立的“假性親密關係”,禁不起時間的考驗與推敲。

參與過多的綜藝節目,讓那些著名演員擁有了一張“綜藝臉”,以往他們塑造的優秀影視劇形象逐漸淡化了,消失了,觀衆想到他們的名字,腦海裡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他們在綜藝節目裡的一顰一笑,當他們再次迴歸大銀幕熒屏,“綜藝氣質”也總是強悍地抹掉角色氣質,蠻橫地出現在觀衆眼裡……當一名演員被綜藝徹底地“改造”過後,其表演便有了“殘疾”的特性,或者說,已經不太適合持續嚴肅的表演。

著名演員的綜藝之路,給年輕演員形成了榜樣,不乏有年輕人,把綜藝舞臺當成自己走向娛樂圈的唯一通道,而學習、閱讀、遊歷、沉思等,作爲一名演員必須要有的訓練與積澱,都失去了存在價值。不斷變化身姿的綜藝,在未來仍會有強大吸引力,但對於真正的演員來說,能夠拒絕被捲入,或是捍衛自己“演員”身份,纔是正道。(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