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丁12|綜藝研發,究竟在研發什麼?

「冷不丁」第12篇,這次我們回到綜藝製作時,在早期階段的重要工作——綜藝研發。

可能很多人都會好奇,綜藝研發,究竟在研發什麼?國內和韓國、歐美的綜藝研發有什麼區別?

通常來講,綜藝研發主要是針對節目內容的,是製作團隊如何從零開始,並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節目方案的過程。但實際上,現在的研發會包括很多內容,製作團隊不僅要思考內容本身,還要考慮商業、互動、傳播策略等方面的事情,會更像一個系統工程,有時候甚至需要根據這些事情去反推內容。

而在這裡,冷眼先只想聚焦單純的內容,試着談一談這些年堅持行業觀察後,對綜藝研發的一些感受。因爲內容是基礎,只有內容成立了,其它相關的事情纔有可能實現價值最大化。

應該說,國內不同的團隊在研發不同賽道的內容時,方法和習慣可能都會不太一樣。但是冷眼接觸下來,發現絕大多數的國內團隊在研發時都存在着這樣幾個問題。

出發點本末倒置

其實說起來,這個竟然會成爲一個問題,多少有些荒唐。

所謂出發點,就是你最原始的那個研發動力是什麼。按理說,我們研發一檔綜藝節目,那肯定是從內容本身出發纔對,一定是有趣的內容在激發着創作者。

但實際上,我們現在基本上所有的內容研發,都是在目標倒推或需求倒推。比如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製作團隊說,我們要做一檔平臺S或S+級別的xx節目,也就是說整個研發其實都是在思考如何能把節目的體量做大,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內容具體的設計上。

而弔詭的是,能不能做到這個體量,平臺和製作團隊在內容上是沒有一個絕對能夠共識的標準的。

那什麼可量化呢?藝人。頭部藝人、港臺頭部藝人、亞洲頭部藝人,甚至是歐美的頭部藝人。

所以大家就玩命的在藝人選擇上制定標準,至於內容究竟會怎麼做,只要能過審,也就沒人會在細節上較勁。更要命的是,行業裡也逐漸出現了不少只追求藝人盤面,對內容完全撒手的畸形團隊。

所以當我們在出發點上就有問題時,又怎麼能奢望製作團隊們能靜下心來研發出好內容呢。

研發過於理性

這個問題跟第一個出發點密切相關。因爲這樣的環境,使得創作者們不得不去思考一些所謂的方法,沉澱一些可被量化的指標,用邏輯性的思考去研發一個也許能夠給觀衆帶去快樂的綜藝節目。很難想象一羣綜藝人在開會時,抓手、邏輯和閉環等詞會如此高頻。

荒謬嗎?當然。

可是有辦法嗎?短時間內不會有。

冷眼一直認爲綜藝的研發一定是感性的,之後的錄製執行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國內目前的情況往往是反過來的,研發時無比理性,執行時感性中透着各種湊合與妥協。這樣的內容自己都會感到麻木,又怎麼期望能讓觀衆感到快樂呢。

但是在韓國,很多PD和編劇在策劃一個新節目時,那種頭腦風暴的氛圍是非常典型的綜藝研發該有的場景。不敢說每一個都很成功,但至少在研發階段,團隊從上到下都對這個內容充滿了信心,那種單純的因爲內容而帶來的快樂,是很容易上頭的。

冷眼曾問過很多韓國的PD和編劇關於研發的問題,問得最多的就是你們爲什麼會想到做這個內容?答案總是出奇的一致,因爲我和我的團隊覺得這個設計很有趣,一想到如果能把它拍出來就會開心的笑出來,所以就決定製作成節目了。

羨慕嗎?當然。

可是有辦法嗎?短時間內不會有。

生意大於內容

前面說了出發點和感性的問題,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會落到綜藝的招商上面來。過於單一的商業模式,使得這個行業實際上非常脆弱。

所以每一個願意跟綜藝合作的客戶都是天使般的存在。即便他們有諸多的要求,即便播得不好還會撤單,到了明年,製作團隊依然會拿着方案屁顛屁顛的再去給客戶提案。

當生意大於內容的時候,分配給內容的精力一定就會變少。於是在研發時,與其說我們是在研發內容,不如說我們就是在算賬,不停地算賬。在這個內容成立之前,它首先是一門生意。不是說算賬不對,而是應該回歸內容的基本規律,不然後面一系列的動作都會變形,且會對行業造成不可逆的影像。

所以當我們在研發階段的時候就有這麼多問題,最終出來的節目的成功率一定不會高。另外,這樣的現狀,幾乎不可能再出現爆款了,即便有,一年頂多一隻黑天鵝。

那綜藝研發在歐美是怎樣的呢?當然每個國家都會因爲自己的文化差異,有一些方法上的不同。但是冷眼接觸了一些歐美的公司之後,其實會發現,歐美的綜藝製作者還是有一些通用流程在的,總結之後見下圖:

不難發現他們也有理性的一面,但是創意的起點總是源自一個有趣的點子,而且之後的一連串步驟也分別有自己的方法與要求,這裡冷眼就不展開說了。

最後只想說,當下的國內綜藝行業非常艱難,希望各位還能堅守住。雖然難,但也要像一個成年人那樣,找到綜藝帶給自己的樂趣和價值感,並與之好好相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