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思維搞不好在線教育

臨近期末,家長都盼着孩子考個好成績。但近來不少人發現,儘管上了不少網課,砸了不少錢,孩子的提分效果並不突出,以至於在線教育市場出現了一波退課潮。

疫情影響下,在線教育成爲今年互聯網行業風口,吸引各路資本潮水般涌入。在線教育的火爆,也圈粉了大量本就焦慮的家長們。一時間,下至咿呀學語的幼兒,上至備戰高考的少年,幾乎都要報上幾門網課,纔算跟上時代潮流。許多家長更新了電子設備,節節陪看次次打卡,雖說少了接送孩子的辛苦,但也沒少操心。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很多報道所反映的,很多網課效果平平,還加劇了孩子近視,至於宣傳中“激發興趣”“啓發思維”等高端概念實在無從談起。

近些年,從在線支付到網約車、外賣,互聯網賦能傳統業態故事遍地開花,在一派繁榮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以在線教育常常不符預期爲例,衆所周知,教育的本質是傳道授業、立德樹人,需要捧出誠心、久久爲功。育人的“慢”與互聯網的“快”,尤其是當下最流行的流量思維,其實存在很大沖突。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線教育本就有互動性差、針對性弱的天然劣勢,相關機構又沒有把主要精力用於解決這些“痛點”上,反倒忙於炒概念、拼營銷競爭加劇讓在線教育的獲客成本不斷上揚,爲了突出重圍,有些作業軟件開始走向遊戲化;有些輔導老師揹負銷售任務技術部門整日琢磨家長,把AI用於分析續課意願……可以說,在互聯網的慣用打法下,“燒錢”大於“備課”,“包裝”高於“口碑”,“在線”超過“教育”。

從疫情防控、教育普惠等多重維度考量,在線教育都是個有意義前景的行業。但如果各大公司將其當做一門純粹的互聯網生意,無疑是走錯了路。不過幾年前,在線教育也曾迎來一輪爆發期,但“燒錢”大戰導致營銷成本無節制攀升,隨後市場迅速降溫。重新紅火的在線教育必須汲取教訓,把主要的心思都放在教學質量上。線上還是線下,改變的是教育方式,不變的是教育規律。跳出“燒錢換流量”的老路,立足於質量,着眼於長遠,在線教育才能贏得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