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大陸的製造強國之路

中美科技戰期間,儘管遭美方窮追猛打,但也突顯大陸科技實力已非吳下阿蒙,尤其在愛國主義推波下,令近年大陸社會普遍存有成爲科技大國、製造強國指日可待的樂觀情緒。

然而,近日大陸全國「兩會」期間,現任大陸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卻澆下一桶冷水。苗圩當時對大陸高層和2千多位政協委員表示,在全球製造業四級梯隊依序爲製造創新、高階製造、中低階製造、資源輸出)格局中,大陸僅處於第三梯隊,要達成製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意即大陸要到2050年纔有機會晉身製造強國之列。

他指出,近年大陸製造業發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並未根本改變,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明顯增多。

苗圩的發言立刻引來社會議論褒者贊其帶來冷靜建言彈者批其妄自菲薄。其實早在2015年11月,時任工信部長的苗圩就曾說過一樣的話,當時官方同年5月剛公佈「中國製造2025」規劃,爲大陸製造業設計10年發展路線圖。但苗圩直言,「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像那麼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

若是普通官員這麼說,或許不會引起太大關注,甚至還可能被批評「不合時宜」。但苗圩曾經擔任過大陸四大車企之一「東風汽車老總,之後還當過10年工信部部長,直到2020年8月屆齡才退居二線,可說對大陸的科技工業情況相當瞭解。

其實,大陸民間對自身科技實力的自信心爆棚,一方面是大陸科技業近年在研發與應用上確實大有進步,諸如5G、高鐵電動車互聯網航天航太等,另一方面也與一些事件相關。例如,2018年央視推出的「厲害了,我的國」紀念電影,展現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陸在軍事、核能、高鐵、航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果,極大提振民間對科技的自信心與熱情

不過,冷靜反思的聲音也不斷出現,除了苗圩,官媒科技日報總編輯亞東曾經批評,有必要讓公衆知道「我的國也有不厲害的地方」。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日前則提到,大陸需要「靜下心來」發展先進製造業和實體經濟,「製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慢活」。

憑心而論,這些年大陸科技實力的進步確實引人注目,但多集中在官方重點扶持的特定項目上,民間對研發與科技培育的投入不足,且多充斥爛尾不實項目。2020年12月中國工程院公佈的「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大陸雖是全球製造業整體提升最快的國家,但從核心競爭力與研發投入強度來看,美國等西方國家依然持續高於各國。

令人不能輕忽的是,大陸在科技發展上想要「彎道超車」、引領世界標準的企圖心。以剛披露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來看,在第一篇總論之後,緊接着的第二、第三篇均是與打造科技創新力量、建設現代化產業有關,且講明要推動人工智慧、量子資訊半導體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航天航太、深地深海前瞻性科技,同時將基礎研發經費投入佔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2019年爲6%)。可想而知,未來的5至15年,大陸以舉國體制之力推動上述項目及目標。

而全球學界業界該留神的,該是大陸科技力量逐步崛起,其角色賽局跟隨者」轉變爲主動參與的「制定者」時,衆人該如何適應及因應這過程所帶來的變化與挑戰。即使如苗圩所說的還需要30年時間,但也就一兩代人而已,我們完全有可能「活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