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大宗商品漲價潮 陸憂通膨危機

大陸身爲「世界工廠」,當前各產業鏈已逐漸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運作情況,然而,大陸所需的許多原物料卻高度仰賴着疫情仍起起伏伏的海外市場,而受到疫情嚴重干擾的大宗商品價格,在2020年末2021年初伴隨着歐美的疫情趨緩開始出現兇猛漲勢,且涵蓋範圍廣泛,從「黃小玉」等農作物、紙張、石油、黃金等貴金屬,到鐵礦砂、銅、鋁等各種礦產,均曾在短期內價格大幅上漲,讓許多大陸企業難以招架,不斷墊高的原物料成本也由上游原物料供應者向下遊的成品業者傳遞,而下一步,下游成品增加的成本很可能進一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嚴重的話,將帶來萬物齊漲的通膨危機。

大陸政府已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國務院在最近三週召開的常務會議中,均把抑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列爲重點議題,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月25日還親自南下民企發達的浙江,向企業界信心喊話,將設法做好大宗商品的「保供穩價」工作。另外,發改委等五個權責部委在5月23日也約談了鐵礦砂、銅、鋁等大宗商品重點企業,針對近期相關商品的異常漲勢,警告業者不要有過度投機炒作和操作市場的行爲。

坦白說,相較以往大陸政府對市場的敏感度和監管的積極度,這次官方的出手稍嫌慢了些。在國務院和發改委開始啓動抑制措施的5月中旬,大宗商品的漲價潮已經延續好幾個月,例如,螺紋鋼從年初至5月中旬已上漲近四成、原油指數上漲35%,鐵礦砂漲26%。雖說大宗商品漲價更多是因爲國際市場的傳導作用,但做爲全球最大的需求側,中國對平抑市場價格理應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更可以堵住大陸期貨市場的囤貨和炒作行爲,但官方遲滯5月中旬纔開始行動,也難怪部分市場人士懷疑起官方放任漲價的背後動機。

但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大陸此時出手抑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浪頭尚未明顯傳導至民生用品領域,且近一兩週原物料價格已有走跌趨勢,而在官方強勢介入干預下,預料稍早原物料的漲價成本將由製造端吸收,避免因民生用品漲價造成社會的波動。

在陰謀論之外,更值得探討的是大宗商品價格從大漲到近期的走跌,如此劇烈波動對大陸經濟可能帶來的影響。

首先來看全球都關切的通膨。大陸的物價指數主要有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和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其中,與大宗商品價格更直接相關的PPI,自2020年5月增速降至-3.7%的波段低點之後,一路緩步爬升,在2021年1月由負轉正成長0.3%,此後加速上行,至4月份已上升至6.8%,創三年半高點,此一走勢正好反映了大宗商品自年初以來的漲勢,其表象意義代表着產業持續復甦,但更值得擔憂的是生產成本的高企。若PPI在未來幾個月持續上揚,對於製造業和服務業恐怕都不是個好消息。

CPI方面,一般歐美國家將CPI年增率2%做爲是否通膨的標準,而大陸因爲經濟維持高速成長,以往CPI年增超過3%時纔會拉響通膨警報。2019年和2020年大陸受到豬肉等食品價格攀升的影響,CPI增速較高,2020年1~2月甚至超過5%。

隨後食品價格趨緩和基期高等因素,CPI增速減弱,2020年11月和2021年1、2月甚至出現負成長,但3月反彈至年增0.4%,4月又進一步揚升至0.9%,5月CPI若再大幅上漲,恐要警覺這波大宗商品飆漲的溢價效應,已向民生領域擴散。

其次再看貨幣政策。財經界曾提出一套概略的貨幣政策參考公式,即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GDP增速+CPI增速。雖然影響這三項數據的因素相當多,此公式不盡然是對的,卻可見貨幣政策和GDP、CPI之間的密切關係。大陸目前貨幣政策以穩定爲主軸,但2021年GDP增速預期將有高速成長的表現,若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又進一步推升CPI增速,或將使大陸貨幣當局不得不調整當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