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RCEP生效 大陸產業升級大挑戰

RCEP生效前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支持企業抓住(RCEP)協定實施的契機,增強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貿易和投資發展水準,倒逼(意指逆向促使)國內產業升級。

這句話同時提到了國內國際雙循環,對於2021年表現強勁的中國貿易而言,RCEP「漸進式」的零關稅政策,看似「錦上添花」。但是對於表現乏善可陳的中國內需市場而言,用上「倒逼」一詞,反映出中國政府對於國內產業升級的急迫性。

值得一提的是,「原產地累積規則」被視爲RCEP在貨物貿易領域中最亮眼的成果。根據此一規則,在確定產品原產資格時,可將RCEP各國的原產材料累積計算,當達到最終出口產品增值40%的原產地標準,即可享有相應關稅優惠。根據價值增值的原產地規則,企業原材料選擇更多,累積也更便利,預期勞力密集型組裝加工產業將率先受益。

因此「原產地累積規則」不僅有利於跨國企業,透過RCEP各國的資源與市場優勢,能夠更加靈活地調整產業鏈、供應鏈佈局,還可望促使勞力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進一步向土地及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東協國家轉移,進而加快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重組。

未來,隨着產業的流動,各國對外投資加速,企業間的競爭也將趨於白熱化。如此一來,中國中西部地區、勞力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等產業,因爲受到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約,產業升級的壓力將會非常大,顯見中國企業增強新的國際競爭力已迫在眉睫。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報告,2019年中國的每月最低工資(217美元)高於多數東協國家,菲律賓爲141美元,越南、寮國均爲127美元,印尼爲111美元,緬甸爲82美元。由此可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與東協國家相比較高。

因此,中國的經濟重心已努力從勞力密集型製造業,逐步轉向知識密集型製造業、服務業。在RCEP生效後,東協更能發揮出勞動力成本的相對優勢,承接中國等RCEP成員國勞力密集型製造業的轉移,爲當地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目前東協的出口優勢產品主要是低階製造業產品,如低階機械設備、橡膠製品、紡織服裝等。而中國、日本、韓國對東協國家的出口優勢則在於高附加值製造業,如汽車、晶片、交通設備等。中日韓向東協提供價值鏈上游的技術、零件及設備等。

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早已讓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製造商,加速考慮透過生產基地的多元化佈局避險。過去在中國投資生產製造工廠的已開發經濟體,也開始轉投資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以日本、韓國爲例,日韓近幾年開始將一些設立在中國的勞力密集型企業轉移到其他區域(特別是東協國家),但同時也在中國投資一些高階製造產業。

中國低階產業鏈遭遇東協國家的挑戰已是「現在進行式」,高階產業鏈又面臨日本、韓國夾擊。外界正密切關注,中國能否透過RCEP實施的契機,「倒逼」國內產業升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