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大陸的「舉國體制」推半導體產業
大陸是全球晶片第一進口大國,但隨着中美科技戰日益激烈,如何在半導體產業儘速提升自制化,成爲大陸當務之急。
近日,大陸知名財經學者、中國財政部前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對晶片這樣的核心技術,只有用「舉國體制2.0版」,借鑑大陸過去推動 「兩彈一星」(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經驗,在市場經濟時代對接全球市場,尋求五至八年突破。
賈康所言並非新論,儘管其「舉國體制2.0版」的進階內容爲何不得而知,但近年大陸不斷有人提出,應該以本身廣大市場爲依託,藉助過去推動面板、太陽能的模式,以「舉國之力」推動半導體產業。
按照大陸過去模式研判,某個產業或項目一旦被鎖定要以「舉國之力」發展,就意謂着「大幹快上、使命必達」。具體做法上,主要選定數家重點企業做領頭羊扶持,在政策、補貼、稅務、土地、人才等領域全力支持,實現「彎道超車」的目標。
這套做法過去讓大陸成功推出「兩彈一星」,成爲軍事強國,這十年來在面板、太陽能、手機等領域,更扶助業者可無視成本與虧損,不斷擴充產能搶奪市佔,快速成爲業界巨頭。「舉國之力」已然成爲大陸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必勝絕招。
然而,這種「舉國體制」的副作用也是巨大的,一方面在各地一窩蜂響應號召下,容易造成大量資源浪費與項目良莠不齊,過剩產能也容易將原本看好的產業前景逼成微利市場,過去面板、太陽能、LED就是由「產業」淪爲「慘業」,甚至連陸廠自己也未必能安身。但就大陸官方而言,只要能達成產業自立的戰略目標,市場好壞或獲利與否,並非其首要考量。
以半導體產業來說,2015年5月大陸公佈「中國製造2025」計劃時,就提到晶片自給率2020年要達到40%,2025年達到70%。日前大陸國務院重申晶片自給率2025年要達70%,而2019年自給率僅約30%,與原先設定的目標有很大距離。
畢竟,半導體屬於資本與人才高度密集化的產業,全球化分工細緻,製程工序繁複,主要技術大多掌握外國強權手上,與「兩彈一星」的軍事專案,或是面板、太陽能產業等遵循的是完全不同的經濟與科技規律。近年類似賈康提出用「舉國之力」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說法,在大陸內部也遭遇質疑。
不過,就算今天中芯國際與臺積電、三星在製程技術實力上有落差,並不意謂着大陸目前在14奈米和28奈米的努力無足觀之。大陸近年大力推動「萬物聯網」,搭配其5G實力,進而延伸出智慧駕駛、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領域,加上大陸自力研發的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7月底正式啓用,其應用廣泛。
過去十年間,北斗晶片製程從90奈米發展到22奈米,換言之,大陸晶片主攻的並非是最高階的智慧手機市場,而是配合大陸5G「萬物互聯」及衛星導航系統等概念,目前量產技術達14奈米的中芯、達28奈米制程的華虹半導體等陸廠,都能滿足其需求。
誠然,爲爭奪產業制高點,先端製程仍將是大陸長期努力的目標,但在本身基礎不足與美國聯合全球技術封鎖下,短期內或只能採取迂迴戰術,或是「臥倒、匍匐前進、衝鋒、再臥倒」等單兵戰鬥概念且戰且行。過程中,依靠補貼、政策支持、鼓勵企業上市融資或發債都會是重要手段,但無止盡的「舉國之力」,卻是「寶劍雖利,不宜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