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能源車帶動全產業鏈「出海」 助力全球產業升級

新能源汽車作爲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成爲大陸車企轉向海外擴大銷量及市場。(示意圖/shutterstock)

在2023年第20屆上海車展現場,大陸《環球時報》觀察指出,幾乎各家自主品牌都在發佈新能源車型,一些熱門發佈會上,臺下聆聽的外商甚至能佔半數。新能源汽車作爲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成爲大陸車企轉向海外擴大銷量及市場,帶動產業鏈不斷「走出去」的重要引擎。

外媒引述中國乘聯會數據稱,目前中方乘用車出口已進入世界前三。中方汽車成爲中東和拉丁美洲汽車市場的領跑者,並在歐洲市場佔據重要位置。而在有「亞洲底特律」之稱的泰國,中方車企已從產品輸出轉化爲產能輸出,多家中方車企都已佈局在泰國生產新能源汽車,助力泰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除整車製造建廠之外,包括電池在內的上下游產業鏈也開啓了全球佈局。今年1月,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阿恩施塔特的電池製造工廠正式啓用。對此德國《商報》稱,這是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在中方境外開設的第一家工廠。

德國柏林經濟學者凱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走向海外的中方企業也正處在從「國際化」踏入「本土化」的征程。但與併購海外企業不同,出海建廠需熟悉當地法律、環境保護、人員招聘和企業文化等問題。

本經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教授何志毅也認爲,贏得目標市場好感和認同比輸出產品更爲重要。「需要統籌考慮產業責任和社會責任相結合,比如帶動當地配套產業發展,解決就業、實現環境友好型發展等」。

「包括投資回報、營商環境、關稅及匯率等諸多風險僅是『技術性挑戰』。真正的挑戰需要跳出產業經濟學的話題,從政策角度、社會文化差異,乃至中西方意識形態差異和歐美根深蒂固的『文化優越論』來統籌考量」,何志毅說。

國家間競爭也在影響汽車企業的出海擴張。如美國通過的《反通膨削減法案》以及最新頒佈的電動汽車補貼政策,給中方新能源車企製造了較高門檻。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種競爭和博弈的長期性」,何志毅說,中方車企在出海過程中,還需依託國家整體實力和政策導向,摒棄相互間惡性競爭,形成產業集羣,才能真正實現在全球化佈局過程中的提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