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美國印太戰略下的龍象之爭

這次中印衝突的時間點,正處於中美關係緊張、美國積極推動圍堵中國的「印太戰略」之際,加上新冠疫情使得全球化式微,傳統上親美的印度此時與中國發生摩擦,或間接加速中美兩強對立的局勢。

在20世紀美蘇冷戰時期,美國爲了圍堵蘇聯,在西歐、中東、南亞、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和三大洋的包圍圈,藉此防堵蘇聯和共產勢力擴散,直至冷戰後期美國改採「聯中抗蘇」戰略,包圍圈明顯縮小,而美中關係的改善也減輕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安全負擔。

再看近期美中對抗的「新冷戰」,美國有意重啓圍堵政策,只是圍堵的對象變成中國,包圍圈也有所調整,除了傳統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以及南海周邊的東南亞盟國,此次納入入南亞強權印度,建立美國阻止中國對外擴張的新防線,這個新包圍圈也正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雛型。

在此背景下,中印軍方於6月中旬在邊境加勒萬河谷發生流血衝突,不免引人聯想。此次衝突原因雙方各執一詞,所幸這兩個擁核國家隨後在軍事上保持克制,未讓邊界武裝衝突進一步擴大,但接下來印度不斷祭出經濟反制措施,纔剛要考驗中印兩國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

2017年6月中旬至8月底,中印雙方軍隊在洞朗地區發生長達71天的緊張對峙,最後對峙落幕的原因,外界推斷與印度總理莫迪同意出席當年9月3日廈門金磚峰會有關,透過中印最高領導人的會面,化解洞朗危機。不過目前在新冠疫情蔓延下,各國持續採取封關措施,也使得各國領導人很難面對面處理棘手問題,增加了中印之間化解緊張關係的難度。

從目前中印兩國對這次邊界衝突後的反應看,中國表現尚稱剋制,尚未發起針對印度的制裁措施;印度方面則不然,自事件發生後,國內羣情激憤、反中情緒高漲,連串的對中經濟反制動作不斷,確實對許多中國企業造成影響。

目前印度對中國發起的經濟戰,包括封殺來自中國的APP應用、擬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海關全面檢查中國商品、研議禁用華爲5G設備等,這些彷彿是中美貿易戰的翻版,只不過中國能反擊空間不大,原因在於中印雙向貿易不對等,印度在中國市場的經濟利益不大,即使中國反制恐效果有限。

中國和印度同是「金磚五國」成員,兩國人口總和是全球人口的1/3強。中國是當前的「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而印度則是正在快速成長的經濟體,兩國被視爲世界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就目前經濟實力看,中國仍勝印度一籌,中國不僅對印度享有鉅額的貿易順差,近年小米、華爲、OPPO和字節跳動等陸企大舉開發印度市場,已在當地IT產業擁有重要地位。從另一角度看,印度或擁有更多對抗中國的經濟籌碼。

過去幾年,陸企加強在印度市場的投資力道,對中方而言,有助於擴大中國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並打通「一帶一路」的重要環節;對印度而言,則有助於經濟加速成長,成爲下一個經濟大國。中印經貿關係原本是互補互利,但近期國際局勢和區域安全的變化逐漸改變這規律。當經濟利益與國家安全對撞時,國家安全就得先擺在第一位,經濟利益就成爲較勁的籌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