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與時間賽跑的大陸雙循環經濟
中美對抗戰鼓頻傳,在美國不斷出招施壓之下,居於守勢的大陸推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模式的應對策略,意圖將美國對大陸圍堵的衝擊降至最低。然而,雙循環經濟涉及的是一個巨大的經濟結構轉型,實非一年半載可以完成,短期來看,大陸經濟仍將深受外部因素的影響,難以獨善其身。
受到中美摩擦增溫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政經局勢出現重大變化,身處在這兩大暴風圈內的大陸,自是遭逢內外部諸多挑戰。對內,受到疫情重創的經濟雖自第二季穩步復甦,但投資和外貿兩大領域仍舊低迷,就業情勢也不容樂觀;對外,全球疫情持續嚴峻,波及大陸「世界工廠」的供應端,而美國相繼對大陸貿易、科技、金融的施壓,也使得全球產業鏈出現脫鉤、裂解,大陸面臨巨大的產業外移壓力。
因應當前大環境變化,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5月23日首次提出「雙循環」經濟模式,之後在多個重要場合持續闡述該模式,被各方認爲將是未來五年「十四五規劃(第14個5年規劃)」政策指引。
「雙循環」經濟模式即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顧名思義,就是在外部因素不可控,且全球經濟復甦之日難測情況下,目前大陸能做的,便是集中主要精力提振在可操之在已的國內經濟上。
「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並非要退回到自力更生的農業時代,但在各國緊守邊境、嚴控人貨進出的今天,大陸藉由全力衝刺內需市場來彌補外需缺口,以穩住經濟成長的企圖卻不言而喻。要達成這個目標,市場夠大、產業鏈夠完整,是兩大必要條件,而大陸確實具備這兩個條件。
新華社日前曾分析大陸推動「國內大循環」的優勢,包括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
「國內大循環」看來萬事俱備,但接下來大陸面臨一大挑戰,即在如何紓解龐大的出口能量。目前外需市場明顯受限,不論是官方政策鼓勵或者業者自行調整策略,勢必出現大量的商品從外銷轉向內銷,此時考驗着大陸內需市場能吸納多少出口商品的迴流。可以預見的,在內需市場的供需取得平衡之前,產業端和消費端將免不了經歷一段不短的陣痛期。
至於「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則充滿更多變數,其中又以中美衝突和全球疫情的影響最大。大陸在「國內大循環」之外推「國內國際雙循環」,顯然是希望在當前國際局勢詭譎多變情況下,能儘量減少外部因素對大陸經濟的衝擊,尤其中美衝突對大陸產業鏈的影響巨大,不僅影響外資到大陸投資的意願,美國對大陸的關稅戰、高技術輸出的管制,更加速內外資企業移出大陸。
對於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大陸目前所做的,是承諾繼續開放市場,透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留住舊外資、吸引新外資,特別是在服務業領域的擴大開放,希望點燃經濟引擎新動能。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曾多次表示,大陸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另外,在中美加速經濟脫鉤下,大陸方面也應有「in China, for China」的心理準備,未來貿易、製造和供應鏈等格局,將不再如過去的全球化和一體化。
可以預見的是,拉動大陸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未來將呈現「一強兩弱」態勢,即更側重於內需消費端,投資端因具有不可持續的風險而弱化,而出口端勢必更加弱化。「雙循環」經濟模式呼應的正是這個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只是大環境變化太快,而經濟結構調整卻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雙循環」模式能否頂住這場世紀變局,接下來就必須跟時間賽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