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國券商行業2020年十大事件來了

(原標題:重磅中國券商行業2020年十大事件來了)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莉 李迪

2020年,券商行業同資本市場一同邁過“三十而立”門檻。年初,受疫情影響的特殊階段,金融機構在線業務卻意外迎來爆發,萬億成交行情頻頻見諸報端,券商經紀兩融等業務也快速被點燃。更重要的是,今年在註冊制改革不斷深化的情況下,券商投行也迎來了“黃金時代”,快速涌現的IPO等各類融資項目,推動券業江湖重新排序。

在這一年,上市券商隊伍快速擴充,但行業“馬太效應”越演越烈;各項業務蛋糕做大之際,券業併購浪潮的氣息也隨之席捲;IT信息轉型不斷深化,也讓科技型券商應運而生;金融科技開發加速,外資券商卻如“鮎魚”攪動市場;基金投顧風口來臨,也意味着券商財富管理轉型也將刻不容緩。

可以預計,未來全新的券商行業格局將逐步清晰。本篇回顧2020系列,就券商行業十大事件進行盤點。

資本市場改革加速落地

券商“大投行”模式漸成趨勢

2020年,資本市場改革動作頻頻,其中創業板註冊制落地,無疑撬動市場重磅之舉。與此同時,從新三板精選層到再融資新規、再到全面註冊制改革預期釋放,每一項政策改革出現,無疑也給券商投行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從IPO項目來看,截至12月25日,券商承銷數據攀升至4591億,63家券商合計獲得IPO收入超21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76%;77家券商合計承銷IPO、配股、債券等項目成效收入超268億。

中金公司指出,創業板註冊制試點等資本市場一系列改革,有望增加券商股權承銷業務實現明顯增長;交易機制的放寬以及更多新經濟企業的上市有望提振交投活躍度,增厚經紀相關業務收入;科創板的推出及創業板註冊制的實施使得一級市場投資退出通道更通暢,券商直投業務以及創投企業有望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註冊制等改革的深化,券商投行傳統的通道角色正在逐漸弱化,投行的服務價值、定價能力募資能力更加受到市場重視,定價與銷售的本源正在逐步迴歸。與此同時,行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投行競爭優質正越來越明顯。

東方證券預計,全面註冊制改革下,“投行+投資”的大投行業務模式將大行其道。券商投行應當加速業務模式的轉型與業務結構的重塑,促進自身綜合性大投行業務轉型與升級,加速IPO、增發、直投等子業務的融合,同時不斷提升價值發現/定價能力、投資及銷售能力等專業素質,增強資本實力以滿足“投資+投行”新業務模式的重資產需求。

券商資管轉型兩年

全方位發力主動管理

在資管新規的影響下,券商資管行業也在持續調整轉型,傳統通道類業務加劇萎縮,而追求主動管理成爲各家競爭新打法,其中券商資管公募化改造也在加速落地,“固收+”新產品逐步火熱,行業重構和生態優化同時並行。

在公募化產品改造方面,券商資管推進速度越來越快。從今年年初至今,多家券商大集合產品先後啓動公募化改造動作,其中不乏國泰君安、中金公司、招商資管、中信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等多家頭部券商,累計規模已接近千億。

值得注意的是,業務創新和產品線豐富成爲這一輪券商資管轉型的重要業務方向。比如,今年再融資新規發佈之後,定增業務也得以重啓,部分頭部券商也將資管產品聚焦於此。同時,科創板投資、養老投資、ABS產品等業務也成爲券商資管業務轉型佈局的內容之一;此外,隨着外資對中國資產的配置需求劇增,券商資管業務還將有望延伸至海外市場,從而提升機構國際市場資產獲取能力。

可以說,兩年時間內券商主動管理能力打造初具雛形。據不完全統計,超過11家券商資管的主動管理規模提升速度明顯,其中,國君資管主動管理規模佔比從38%提升至59%,海通資管從20%提升至47%,招商資管、華泰資管、安信證券等主動管理規模佔比增幅超15%。

另據瞭解,未來券商資管機構也將牽手銀行理財子公司,共同塑造新的資管生態。中金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隨着理財子公司的陸續設立運轉,券商將發揮資管投研優勢,提供資產配置方案、投資策略選擇、投資顧問建議、IT平臺和運營支持服務等,形成系統解決方案,滿足理財子公司多樣化需求。

新增投資者跑步入場

萬億成交引爆券商全線業務

2020年,資本市場發展迅猛,A股市場日益成爲資金聚集的熱門區域,居民理財“搬家”跡象日益明顯,股民基民等投資者跑步入場。無論是年初還是年中階段,萬億成交行情致券商宕機的消息頻頻登上熱搜,引爆市場熱情。

根據中國結算髮布的最新數據,11月當月A股新增投資者達到152.71萬,這個數據同比去年11月增長了84.76%,環比今年10月份也有36.34%的增長。而這也是A股連續第9個月新增投資者數量突破百萬。此外,截至2020年11月末,A股投資者總數已經達到17615.31萬,同比增長10.83%。

資金入市速度加快、市場成交量攀升,無疑也讓券商賺得盆滿鉢滿。據中證協數據顯示,證券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423.8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11.86億元,同比增長31.1%;實現淨利潤1326.8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5.77億元,同比增長42.5%。

另一方面,隨着海外資金持續關注人民幣資產、潛在交易制度持續鬆綁,機構投資者佔比逐步提高,基民投資者也同樣跑步入場,也間接爲券商機構帶來業務機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國內量化私募行業高速發展,管理規模超5000億元,券商代銷量化私募規模也同步攀升。

據悉,不少券商快速抓住風口、積極佈局量化私募服務這一新賽道,部分公司機構業務的導向也從原來的資金渠道逐步走向綜合性服務,其中技術能力擡升、業務協同性增加以及綜合型服務均成爲機構競爭量化私募市場的“利器”。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券商板塊未來仍將持續維持景氣度,隨着政策持續利好、優質新經濟公司陸續上市、外資、機構、居民等長線資金入市助力行業經營環境優化、盈利穩健增長;長期來看,將更看好頭部券商的成長性及戰略發展機遇

基金投顧風口來臨

券商財富管理轉型加速

2020年,券商基金投顧試點開閘近10月由於,各家券商積極佈局基金投顧業務,其業務進展也引來行業熱度關注。

據瞭解,自今年3月銀河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7家券商獲批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以來,已有6家開始展業,風格模式和打法也體現出差異化。同時更多的券商也在積極籌備,涉及聯儲證券、國信證券、光大證券、平安證券、招商證券等多家券商。截至12月底,排隊待批基金投顧業務資格已多達四五十家

在券商人士看來,隨着基金投顧試點落地,“買方投顧”模式有望成爲財富管理轉型破局的關鍵,機構將逐漸從賣方經紀轉型爲買方投顧及資產配置上,增厚收益並實現戰略轉型,其中營業部傳統模式改造也將成爲重點。

國泰君安基金投顧業務負責人認爲,基金投顧服務模式的不斷推廣,將爲國內資產配置服務帶來創新性歷史機遇。但公募基金投顧不是單一的服務,券商需要爲客戶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公募基金投顧是綜合金融解決方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招商證券財富管理部總經理助理蔣明哲指出:“基金投顧業務以提升資管機構專業能力爲依託,增強權益產品吸引力,推動短期交易性資金轉向長期配置,達到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對券商機構而言,從產品銷售量逐步調整到客戶受託管理資產產品保有量的發展方向,實現客戶、機構利益一致化。”

平安證券研究所基金研究團隊賈志指出,在基金投顧模式下,券商應該立足自身的投研優勢,改造升級自身的服務模式,力求覆蓋全市場有理財需求的客戶,將獲取理財新客戶作爲展業重點,優化客戶結構作爲目標,完成財富管理轉型。

外資券商加速進軍

“鮎魚者” 攪動券業重新排序

隨着中國金融對外開放加速,越來越多外資機構入駐進來,在券商領域,合資或外商獨資的限制逐步被放開,帶着“洋基因”的券商機構正在成爲改變傳統券業生態的“鮎魚者”。

今年3月份,證監會表態自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隨後,證監會覈准高盛集團控股高盛高華證券(佔股權51%),覈准摩根士丹利控股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佔股權51%)。4月,證監會覈准瑞信方正證券變更控股股東,瑞士信貸增資後持股增至51%。8月後,大和證券和星展證券的設立先後獲得證監會覈准。10月10日,渣打銀行(香港)遞交證券公司設立審批的申請材料並於獲得接收。

12月8日,有最新消息稱,高盛已啓動收購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股權的程序,據悉,高盛集團正在籌劃和合資夥伴簽署相關協議,收購高華證券全部剩餘股權。截至目前,證監會覈准批覆的外資控股券商數量有8家。

從當前外資券商佈局來看,財富管理業務將成爲這些機構進駐市場的重點。據葉野村東方國際證券中國投行業務負責人指出,未來將首先從高淨值人羣出發,在全國合理布點,而在服務過程中更偏向於藉助控股股東野村的平臺和其強大的全球產品庫,爲中國客戶提供全球化配置產品的通道,同時希望向中國客戶介紹一些日本市場上收益比較穩定的產品。

業內人士看來,伴隨外資的加速進場,其優勢的財富管理、投行業務模式也會隨之引入,對現有內資券商的業務模式和行業生態形成衝擊,未來券商牌照紅利逐步減弱,機構服務能力和財富管理能力將成爲競爭的焦點。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發佈研報指出,外資券商的加入,短期內可能會加劇行業競爭,中小券商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不過,銀河國際也指出,儘管在財富管理和機構經紀業務方面,外資券商或因有更多較領先的產品而有突破的空間。但鑑於發展涉及鉅額費用,外資券商在短期內要趕上並不容易。此外,如何本土化是外資券商進入中國市場需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如何結合自己的優勢資源做本土化融合是其破局關鍵。

金融科技加速賦能

券商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當下,證券行業對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也愈發增強,加大科技投入已經成爲行業共識。

中證協8月發佈的《關於推進證券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數字化浪潮方興未艾的新形勢下,推動證券行業數字化轉型,實現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是我國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不少券商抓住今年的線上化機遇及時佈局,及時更新旗下APP,搶奪零售客戶。8月下旬,國金證券旗下APP佣金寶6.0正式上線,該版本所推出的“智能服務精準匹配系統”,核心目的就是解決“券商服務和客戶需要”的精準、精細匹配問題。9月1日,招商證券在其交易軟件智遠一戶通APP內推出“招財智投”智能化資產配置平臺,客戶只要在平臺中輸入自己的理財目標和條件,可一鍵生成資產配置方案。

今年以來,證券公司與互聯網巨頭的合作也在不斷深化。11月16日,興業證券與阿里雲在杭州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並聯合掛牌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11月29日,國泰君安與騰訊正式簽署金融科技戰略合作協議。

爲吸引金融科技領域的複合型人才,。國信證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等8家券商今年開啓了金融科技招聘專場,集中招聘數據分析、風控系統開發、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科技人才。東方證券相關人士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急需要懂業務懂技術的專業型人才,但人才競爭激烈,公司在人才物色和引進上還是會受到挑戰。”廣發證券信息技術部負責人認爲,金融科技的成功落地實施需要既懂金融業務又懂前沿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國內還比較稀缺,需要花時間培養。

併購傳聞起起落落

航母級券商”打造面臨難題

多年以來,我國證券業的發展一直缺乏“航母級券商”的帶領。今年以來,“券商合併”的課題倍受輿論關注,市場關於“航母級券商”的討論也持續升溫。

今年年初,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證券正在考慮進行整合的消息火爆全網,兩家公司迅速發佈公告闢謠。9月,國聯證券、國金證券同日發佈公告稱,國金證券控股股東長沙涌金與國聯證券簽署股份轉讓意向性協議,券商合併的序幕被正式拉開。10月12日晚間,國金證券、國聯證券齊發公告,宣告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合併項目匆匆“流產”。

雖然今年沒有券商合併項目落地,但證券行業的整合預期被推向高潮。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表示,券商行業高利潤的時代已經結束,競爭越來越激烈,頭部效應越來越強,各類資源快速向頭部券商集中,中小券商快速邊緣化。這也造成很多券商都面臨盈利困難、資產質量惡化的情況,股東主動出售股權的意願比以前更強。

華西證券非銀分析師魏濤分析稱,近年來證券公司同業併購的動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監管對於券商併購的鼓勵;二是券商希望抓住行業格局鉅變前的窗口期通過併購邁過大型綜合性券商門檻;三是2018年以來對金融機構股東資格等公司治理體系的完善政策,以及對於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的加強,使得部分民營資本有意願退出券商。

併購整合是打造“航母級券商”有效方式之一。而無論是頭部券商還是中小券商,合併所涉及的難題都很多,除了宏觀戰略方面的整合外,員工及領導層的磨合、文化理念的融合都是十分複雜的工程。即使併購順利實現,也未必能實現深度融合、優勢互補。華西證券研究所所長魏濤指出,不符合公司戰略以及整合困難的併購反而會拖累公司發展,摩根士丹利惠添收購案便是不符合公司戰略的反面案例。

研究所高管流動頻繁

投研行業迎鉅變

隨着轉型的不斷深化,券商研究所也進入人事變動的高發期。今年以來,不少券商研究所的所長、首席經濟學家等核心人物出現變動。

5月,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從光大證券離職,接替樑紅出任中金公司研究部負責人、首席經濟學家。10月6日,華泰證券研究所宣佈,原中金公司首席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師、宏觀研究團隊負責人、董事總經理易峘正式加盟華泰證券,任職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此外,浙商證券、華西證券、中銀證券、中泰證券、申萬宏源等多家券商研究所今年也出現人事調整。

除人事變動外,一份唱空研版的橫空出世也體現了投研轉型所帶來的行業鉅變。8月,銀河證券罕見發佈研報唱空消費觀,研報稱,“我們不對當下創紀錄的消費股再唱讚歌,因爲創紀錄估值意味着未來投資回報率下降。”多年來,我國券商發佈的研報一直以唱多爲主,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唱空研報的出現反映了我國投研的市場化程度、投研行業的專業性、投研行業的差異化程度正在逐步增強。

研究所也在面臨轉型陣痛,多家券商今年因“研報翻車”而引發爭議。11月,因對研報內容有異議,愛康國賓向中國證監會實名舉報國信證券兩名分析師。11月4日,上海證監局公佈了關於對申萬宏源採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指出申萬宏源子公司申銀萬國研究所未對某篇研報進行發佈前的質量控制和合規審查。11月30日,北京證監局發佈關於對中信建投採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指出中信建投發佈的某研報存在研究依據不充分、研究方法不夠專業謹慎等問題。

券商第三方平臺展業迎新規

混業合作漸成趨勢

8月14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公告,就《證券公司租用第三方網絡平臺開展證券業務活動管理規定(試行)》公開徵求意見,一直處在模糊地帶的券商與第三方合作的監管將迎來新規範。

新規釐清了證券公司和第三方機構的責任邊界,規定證券公司是向投資者提供證券服務的責任主體,應當承擔的責任不因與第三方機構合作而免除。證券公司應當遵循業務獨立、技術安全、數據保密的原則,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及業務規則從事業務活動,維護證券行業正常經營秩序,並持續跟蹤評估第三方網絡平臺的合規性及安全性。

新規下,相關模糊地帶被釐清,券商展業模式將有章可循,差異化合作模式也有望誕生。

華安證券相關負責人認爲,近年來金融市場加速開放,證券行業發展迅速,證券公司傳統業務轉型升級加速推進,財富管理轉型已經成爲行業共識。在這個背景下證券公司加強與銀行、保險合作,有助於高效觸達銀行、保險的海量風險偏好相對較低的理財客戶,爲證券公司財富管理業務積累客戶和資產。

平安證券非銀分析師王維逸認爲,新規將推動券商與第三方平臺業務合作規範化,有利於互聯網證券業務的長期健康發展。對證券行業的短期影響主要爲規範合作,長期利於行業有序創新。

新規出臺後,券商如何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也成爲關注焦點。新規指出,規定實施前,證券公司已租用第三方網絡平臺開展證券業務活動的,應當妥善處理,就存量業務的規範整改方案報告住所地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並在本規定實施之日起一年內完成整改。部分業內人士呼籲,券商應爲投資者做好警示,提醒投資者提防已終止合作、缺乏合規資質的第三方平臺,發現有違法第三方平臺冒用證券公司名義展業的行爲及時舉報且公示。

券商融資潮兇猛

重資產搶跑爭奪市場

補充資本一直是券商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回暖疊加註冊制穩步推進,券商爲抓住關鍵業務發展機遇,更是頻頻融資補血。資本實力位居行業前列中金公司,今年也選擇通過回A上市來融資。11月2日,中金公司正式登陸上交所,IPO募資額達131億。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至少有11家券商拋出定增方案,累計募資金額超千億元。除定增外,多家券商也積極通過發行證券公司債、證券公司次級債、短期融資券及可轉債的形式募資,累計募資超萬億。多數券商募集資金的用途爲助力公司長期發展、優化公司業務結構,例如用於發展投資與交易業務、建設IT系統、擴大信用業務規模、增加子公司投入以及補充營運資金等。

券商資本實力的增強,也有助於證券公司從過去的通道業務模式向以資本業務模式轉型,從而推動行業盈利模式深刻變革。有業內人士分析,隨着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投行、兩融等業務對券商資本實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資本金實力強的公司有更多的機會搶佔業務空間。

即使行業融資潮火熱異常,部分中小券商也未能很好地抓住融資機遇。頭部券商募資動輒百億,融資規模遠超多家中小券商。部分融資能力較弱的小型券商今年更是 “顆粒無收”。在此背景下,行業強者恆強、二八分化的趨勢也在不斷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