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氣與擔當,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這是一場盛會,六年時間,讓1500多萬名學生、374萬個團隊會聚於此。

這是一片沃土,朝氣青年與科技創新,在這裡碰撞出別樣火花,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社會效益好的高質量項目不斷涌現,催生企業超過7萬個,創造就業崗位超過60萬個,間接帶動就業超過400萬人。

創新,已成爲這個時代最緊迫的要求。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要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

作爲我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共有國內外117個國家地區、4186所學校的147萬個項目、631萬人報名參賽。數百萬青年人同臺競技,共同探索如何用更前沿的方式解決最實際的問題。

在“十四五”規劃即將開局之時,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如何賽出新答卷?持續舉辦六年的“雙創大賽”,又有什麼新亮點?

發現一:青年築夢 精準扶貧

今年直播帶貨銷售額達4.3億元

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看着滯銷的7000多萬斤晚熟柑橘,電子科技大學學生劉沈廳和9名返鄉創業大學生髮起眉山市彭山區果業商會,成立微夢志願服務隊,通過新媒體直播平臺直播帶貨、直播訂貨實現“零接觸式”銷售。

一系列舉措很快見效。7天時間建成“零接觸式”水果中轉站,一個月內銷售晚熟柑橘超1500萬斤,幫助128個建檔貧困戶脫貧,增加崗位6萬人次。一連串讓人目不暇接的數字,見證了創業項目的一步步壯大。“今年8月,爲減少洪災對果農的影響,我們平臺還助銷葡萄500萬斤。”劉沈廳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業成爲令人嚮往的產業,讓農民成爲令人羨慕的職業,爲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已有60萬青年學生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銷售額達4.3億元,扶貧實效超出預期。52個未摘帽貧困縣所在的7省(區)均舉辦了全國線上對接活動,積極促成全國大學生聚焦貧困縣開展以電商直播或創業實踐爲主的精準扶貧。

這個假期,貴州大學“博士村長”團的足跡遍佈榕江縣三穗縣納雍縣。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張明華老師們對榕江縣國良胡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疫病防控培訓及養殖指導。“目前,榕江縣國良胡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佔地面積10畝,培育蜂王10000多隻,初級蜂羣4000多羣,年營業額300多萬元。但是今年春季,由於對發病的蜂羣控制不當,導致經濟損失高達300餘萬元,在老師和我的幫助下,提出補種輔助蜜源植物、合理佈局蜂場等及時有效的舉措,爲合作社挽回經濟損失10萬餘元。”

從延安到古田、從井岡山到西柏坡、從小崗村閩寧鎮、從嘉興南湖到大慶油田,既有高科技項目,也有接地氣成果,大學生們通過信息諮詢、技術指導、產業輔導,有力推動當地社會經濟建設。

發現二:首次以“國際”命名雙創大賽

上線下連接世界青年

今年的“互聯網+”大賽,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多了“國際”二字。從第三屆大賽首次設立國際賽道,到本屆大賽首次以國際命名“互聯網+”大賽,將原國際賽道併入高教主賽道,全世界的高校青年真正實現同場競技、相互促進,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名校在內的來自113個國家和地區的1158所國外院校報名參賽,報名人數和參賽項目均超過上一屆大賽,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世界青年的雙創盛會。

作爲東道主,華南理工大學依託自身的全球合作網絡,推薦參賽的國際項目達101項,其中57個項目來自37所世界百強高校。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表示,學校對總決賽作了充分準備:“受疫情影響,國際項目、港澳臺項目無法來到現場參加比賽,爲彌補很多選手、觀摩人員不能來到現場的遺憾,大賽特別打造了全新的‘數字化’平臺,集成了參賽報名、同步資訊、線上展廳、直播觀看、資源對接等功能,打造了全新線上‘雙創’成果虛擬現實展廳,支持全球觀衆全時段遠程觀展。大賽還將加入AI智能識別翻譯,面向全球進行雙語字幕直播,讓全球大學生了解大賽盛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辦賽模式,使用國際通用會議軟件連線,或將成爲疫情下舉辦國際級賽事的新模板。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六年來,已經有來自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五百多萬大學生參賽,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正在成爲一個全球最大雙創教育交流平臺。

發現三:大學全面實施彈性學制

大賽聯動助力雙創教育

秉持着“扶農、助農、富農”使命,和“讓農特產品不再難賣”願景,立足貴州省銅仁市,貴州小夥肖祥應通過電商扶貧新模式打造網紅農特產品變身“黔小哥”。而今《黔小哥――千萬級網紅MCN平臺助力西南電商扶貧》項目已入選北京科技大學種子計劃、鼎新計劃,已入駐北科大創業孵化基地貝殼創空間。

像肖祥應這樣通過參賽助力創業的項目不在少數,大賽以賽促創效果如何,吳巖給出一組數據:“賽後成立公司的項目中,近90%是賽後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融資,19%的項目完成5000萬元以上的融資。實踐類項目2018年的年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的佔比爲13%,最高的項目年收入突破2億元。”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我國的雙創教育在人才培養上仍然存在挑戰,如何把“互聯網+”大賽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有效結合是需要直面的問題。

在章熙春看來,一流的人才培養,離不開一流的師資隊伍。“在創新創業的教育上,華南理工大學採取多種措施努力打造一支業務精湛、專兼結合的雙創師資隊伍。以人事制度改革、科研體制改革作爲突破口,打造若干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的基礎研究團隊以及服務國家戰略的應用研究團隊。深化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和轉化人才的建設,培育高水平技術轉移的人才隊伍,有專業服務人員負責學校的科技成果與在各地的推廣和轉化。還要加強教師培訓和完善績效考覈辦法,鼓勵和引導廣大教師提升創新創業的實戰能力。”

“要推政策,把活力熱起來。在大學全面實施彈性學制,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建立了創新創業的學分積累與轉換的機制,在線開放課程的學習認證和學分認定的制度,各示範校爲206萬名大學生建立了創新創業的成績單,這五年期間有3700多名大學生暫時休學創業。”吳巖說,“在舉辦大賽的同時,還有一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今年全國有1088所高校的38000多個項目立項,參加立項的大學生有16萬多人,項目經費達7.6億元,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就是要通過育人理念、質量標準、教與學的改革,體制機制的創新,技術方法、質量文化等全面的變革,來讓‘我敢闖、我會創’成爲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的素質教育。”

(本報記者 晉浩天 楊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