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鋼索上的臺灣

蕭俊銘

9日,菲國政府所屬的船艦臺灣漁民進行緊追〈hot pursuit〉並開火,過程中造成我國公民一人死亡。國內聲討聲不斷,馬政府終於在事隔一日之後,對菲國下達72小時之通牒期限與可能之制裁方案與立場,相關邊防武力單位也以透過增派船艦方式,宣示護漁與武力自衛之立場。雖值此之時,堪稱民氣可用,但是,放眼亞洲國際情勢,政府也應拿捏後續的演變與風險,掌握「堅定主權立場,審慎處理爭端」的原則,謹慎應對。

爭端過程中,美國表達各方應有所剋制,避免升高地區情勢緊張的立場。除了因本案調查尚未全面性與透明的展開之外,最重要的是,這涉及美國「重返亞太」的挑戰與穩定南海局勢考量

自歐巴馬政府執政,撤出伊拉克及阿富汗駐軍行動後,一直積極爲美國能夠「重返亞太」的戰略尋求切入,從過去天安事件延坪島砲擊、黃延島爭議釣魚臺島爭議到近日北韓試射飛彈危機等等,都能見到美國積極關切與介入亞洲事務的活動與角色。

軍事上,美國國防部於2012年1月所公佈的「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防務的優先任務」戰略指南,明確表達美國軍力應「將不可避免地向亞太地區再平衡」的立場。具體的計劃與作爲上,除了規劃預計在公元2020年以前,美國將把60%的水面艦艇潛艦部署亞洲地區,還宣佈將在新加坡部署近岸戰鬥艦,將海軍陸戰隊駐守於澳大利亞,並以輪換部署方式擴大在菲律賓的駐守軍力等等,增強美國軍事力量在亞洲地區的存在感與機動性,並進而箝制中國崛起」的威脅勢力發展。另一方面,在經貿上,美國也透過介入與主導「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從經貿關係上鞏固與深化環太平洋地區夥伴國家之關係,穩固其在亞洲的影響力

在此之下,菲律賓勢必是其美國在介入與圍堵中國勢力崛起的重要夥伴之一;特別是在南海問題的處理上與軍事部署的需求。但是,經過黃巖島爭端的歷史經驗過後,美國並未出現輕易展現調動軍事武力支持菲國的激化立場,而仍僅以溫和的外交途徑與政治對話方式,表達支持菲國立場,某種程度上令菲國感到意外與不愉快,但是面臨中國的崛起,又有左右難爲的考量:在安全保障與黃巖島爭議經驗上,仍需高度依賴美國;在經濟貿易上,中國的市場又是不能忽視的熱區。這也應該是在本案中,菲國政府試圖淡化成執法過程意外,未馬上訴求美國介入,也未激化提升爲國際紛爭的考量之一,避免再度與中國正面對抗。

而且,在美國嘗試圍堵「中國崛起」的威脅思考下,臺灣與菲律賓都是不可失去的重要夥伴,任何閃失,都有可能將某方加速推向中國而導致力量失衡;特別是臺灣目前的馬政府;反而擴張了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

對於美國而言,當然不希望此事迅速升高與演變成地區嚴重衝突,使得敏感的南海問題與佈局上,特別在黃巖島事件後,再度挑動中、菲、美三國的敏感神經與軍事威脅感,增加美國重返亞太的挑戰性與夥伴立場選擇上的難題。特別是使得中國得以趁機「借船出海」,不論是與中國對話或是抗爭,只是再次增強中國在亞洲諸國的影響地位。

本次事件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打着「借船出海」的算盤,都是高度獲利的局勢。一來,可以繼黃巖島事件與經驗後,再度藉端威脅菲國,提高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影響地位與能量;而另一方面,趁勢輕易操作檯灣內部羣體不滿情緒;不論是對馬政府的不滿或是對菲國政府的不滿;轉而收攏臺灣民心,擴大收攏親中力量。再者,也可藉端塑造中美對話的國際局面,一方面提升中國的大國代表地位,另一方面,也能型塑臺灣乃其中國國內屬地之主權代表地位。而這一切,都不需要中國出到一兵一卒,光僅是政治性對話與外交辭令,就足以從中獲利。

臺灣如同站在鋼索之上。國內有着高漲的民意壓力與反制菲國聲浪,對外,又有着敏感且多面向性的國際局勢與國際關係難題糾葛。如何掌握「堅定主權立場,審慎處理爭端」的原則,不讓此次事件造成臺灣成爲中國「借船出海」的舞臺,甚至,臺灣因此被矮化成中國國內屬地,考驗着執政政府的智慧與決心,萬不可拖磨躊躇。

●作者蕭俊銘,新北市淡水區,大畢,助理。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大家的意見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