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行業"土味"廣告!拼醜搏眼球 銀保監會出手了
一些網貸平臺爲了開拓下沉市場,利用人設吸引眼球、營造虛假場景、植入誘導性廣告,罔顧相關法規和消費者利益;
還有一些廣告打着“土味視頻”的口號,把“奇葩”當“流行”,拼醜搏眼球,似乎越有爭議性,就越能實現“廣告效益”。
凡是能刺激網民情緒的,都拿來營銷話題。挑動對立、製造焦慮、縱容慾望……只要能吸引網絡流量,就可以不擇手段。
土味營銷廣告
這些低俗營銷,譁衆取寵的表象下是歪曲的價值導向,這不是“土”而是“惡”,不但“辣”眼睛,還“毒”心靈“害”社會,必須重拳懲治!互聯網不是垃圾場,底線不能跨越,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需要心存敬畏!
12月29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佈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一些網絡平臺爲獲取海量客戶,通過各類網絡消費場景,過度營銷貸款或類信用卡透支等金融產品,誘導過度消費。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合理使用借貸產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此次發佈的風險提示中,銀保監會特別“點名”一些網絡平臺的網貸營銷罔顧消費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廣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戶信息。這也與近期網絡曝光的部分網絡平臺一些廣告打着“土味視頻”的口號,把“奇葩”當“流行”博眼球所引發的熱議有關。
網絡平臺借貸產品四大問題遭“點名”
對於網絡平臺所帶來的誘導過度借貸風險,銀保監會重點“點名”當前網絡平臺借貸產品存在的突出共性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信息披露不當,存在銷售誤導風險。一些機構或網絡平臺在宣傳時,片面強調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優厚條件。然而,所謂“零利息”並不等於零成本,往往還有“服務費”“手續費”“逾期計費”等,此類產品息費的實際綜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營銷故意模糊借貸實際成本的行爲,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理解或認識。
二是過度包裝營銷,陷入盲目無節制消費陷阱。一些機構在各種消費場景中過度宣揚借貸消費、超前享受觀念。這種對貸款產品過度營銷、過度包裝的行爲容易誘導無節制消費,尤其易對金融知識薄弱人羣、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青少年等產生誤導。
“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網絡平臺借錢後,給明星打榜、集資、包場、送‘粉絲應援禮’、‘借貸追星’現象蔓延。盲目借貸、盲目消費終會侵害金融消費者自身權益。”銀保監會稱。
三是過度收集、濫用客戶信息,存在個人信息使用不當和泄露風險。一些網絡平臺的網貸營銷罔顧消費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廣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戶信息。在營銷或借貸過程中,通過廣告頁面過度收集並濫用客戶信息,甚至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客戶信息在平臺方、貸款機構、出資方等之間流轉,侵害了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四是無序放貸,導致過度負債。一些網絡平臺宣稱貸款手續簡單,誘惑消費者點擊辦理,有的機構甚至給未成年人、在校學生、低收入人羣等過度放貸,進行暴力催收,冒充司法機關惡意催收,針對借款人親屬朋友進行催收,引發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超前享受”不提倡
切勿“多頭借貸”
針對這些過度借貸消費營銷行爲,銀保監會提醒廣大消費者:要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樹立量入爲出的理性消費觀,遠離過度借貸消費營銷陷阱。
銀保監會強調,要認真看清借貸產品內容,某些營銷過度宣揚的“借貸消費”“超前享受”“借貸追星”行爲不值得提倡,不值得效仿。合理使用借貸產品,切勿“以貸養貸”“多頭借貸”。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借貸。
銀保監會稱
“對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要有正確評估,杜絕不計後果盲目借貸、盲目消費行爲。過度借貸往往導致資金斷流,最終會使消費者個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消費者應瞭解網絡平臺貸款、類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貸產品,知悉借貸息費價格、期限、還款方式等與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機構或平臺所謂“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傳。合理發揮借貸產品作用,樹立負責任的借貸意識,不要過度依賴借貸消費,更不要“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此外,銀保監會提醒,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注意查驗相關機構是否具備經營資質,防範非法金融活動侵害。對不明的電話、鏈接、郵件推銷行爲保持警惕,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不在可疑網站提供個人重要信息,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防範詐騙風險和個人信息泄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