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炫富”轉向“炫腹” 全民健身新風尚已然成型

今天你“炫腹”了嗎?

作者:邢翀 郝凌宇

時光倒回20多年前,健身似乎是一個與普通民衆相距甚遠的概念。彼時電視雜誌中肌肉飽滿的健美先生,新奇地吸引着人們的眼球。

或許時人未敢想象,短短二十載光陰過後,雕刻肌肉不再是少部分人的專屬馬甲線、人魚線甚至成了健身人羣的“標配”——隨着經濟發展和收入提高,國人觀念從早年間比拼財富積累的“炫富”,向着比拼身材和健康的“炫腹”轉變。

全民健身熱潮之下,一種新的體育風尚已然成型。今天,你“炫腹”了嗎?

北京奧森跑團成員跑前集體熱身趙海青提供

健身熱潮從奧運涌起:雕刻肌肉“不再難”

《2020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國內健身行業的健身會員數約爲7029萬,絕對數量已經超越歐美國家;在14億的總人口基數下,健身人口滲透率爲5.02%,環比去年增幅3.19%,且有望繼續增長。

在參與更爲廣泛的健身項目跑步領域,有研究機構推算,當前中國跑步人口在國民人口占比約20%,已接近3億人。

業界人士認爲,從“炫富”向“炫腹”的轉變,得益於進入21世紀後,中國舉辦國際大型賽事逐漸增多,其中尤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爲契機,更多國人開始關注體育與健身。

中亮健康總裁、納西亞體能康復中心聯合創始人、健身健康國家職業資格考評員及培訓師潘磊表示,申奧及辦奧過程中,配套體育設施建設、媒體體育知識普及等氛圍帶動,體育健身獲得極高的關注度;會後奧運場館向公衆開放,更多人有組織、有意識地參加體育運動,健身熱潮得以不斷髮展。

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一組數據亦能佐證全民健身熱潮的涌動:從2008年到2019年,國內經認證的馬拉松標牌賽事從2場增長到24場,自2017年起標牌賽事數量連續3年保持世界第一;2019年全國範圍內共舉辦規模馬拉松賽事1828場,總規模人次達712.56萬。

北京奧森跑團就成立於北京奧運會之後。跑團團長趙海青介紹,2009年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對外免費開放,專業跑道加之奧運會的熱度,衆多愛好者聚集一起成立跑團,目前成員已經突破3000人,線下日常跑步活動至少能吸引百餘名成員到場參與。

趙海青已經是跑團第三任團長,他告訴記者,跑團成員年齡構成從20歲到60歲不等,約五分之二成員經常性參加馬拉松項目,爲此跑團還會就耐力穩定性等做一些針對性系統訓練。“隨着體脂的降低,腹部肌肉就會慢慢顯現,雕刻肌肉也不再是難事。”

北京奧森跑團在跑步中。趙海青提供

線上健身新業態瑜伽服、普拉提銷量大漲

疫情之下,國人的健身需求被進一步放大,居家鍛鍊帶來了一波線上健身熱潮。某電商平臺去年“雙11”健身產品銷售數據顯示,平臺內瑜伽服飾成交額增幅達407%,普拉提器械成交額增幅達368%,健身啞鈴成交額增幅達134%。

從去年全年消費情況來看,大衆對於體育健身消費熱情不減。根據一項體育消費調查顯示,2020年上半年體育零售銷量同比增長152%,健身器械、跑步機等居家運動器械增幅明顯,分別同比增長280.6%、179%。

線上健身的興起,源自於近年健身熱潮帶來的普遍需求,而突如其來的疫情無疑成爲新業態的催化劑。

“健身帶來健康的觀點已被人們普遍接受。”潘磊援引一個“1:7”的數據論及健身與健康的關係:民衆在健身上消費1元錢(人民幣,下同),可以在醫療上節省7元以上花費。

潘磊還注意到,當前中國一些縣級城市也開始出現健身房,這說明健身的觀念和知識正在被廣泛傳播。此外,智能手機和網絡健身平臺、應用的普遍使用,使得大衆能夠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享受到優質的健身服務。

他認爲,這種習慣的養成具有堅實的穩定性,隨着疫情防控常態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健身方式將成爲一種新風潮,有望繼續帶動健身人口的增長。

健身新風尚背後:一種精神的力量

從“炫富”到“炫腹”,國人觀念發生改變的同時,背後更是一種精神狀態的提升。趙海青說,除了減肥、糾正體態、鍛鍊肺活量等身體需求外,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跑步健身提升“獲得感”。

“很多人剛開始會覺得跑5公里、10公里對自己來說很遙遠,但實際嘗試之後發現其實是很容易的事情,當自己覺得變得容易的時候,個人的精神面貌就會發生很大變化,很多團員在跑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生活、工作質量提高不少,會更有動力邀請身邊人蔘與健身。”

趙海青特別提到,其實馬拉松並非門檻很高的專業性運動項目,普通民衆接受一年左右系統訓練,能夠基本從事“跑馬”運動。“很多團員喜歡藉着去全國各個城市比賽的機會旅遊,‘跑馬’同時更能感受當地文化,品嚐當地美食,既豐富了生活,也收穫了挑戰自我的成就感。”

潘磊同樣認爲,堅持健身的人羣在外表上會有明顯不同。“經常健身會促進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力,人的反應狀態甚至眼神都會不一樣,這種能夠在臉上展現的姿態,代表了國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十四五”時期中國進入發展新階段,全民健身的內涵不斷豐富。官方明確指出,將建設更多老百姓身邊的健身場地,着力解決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好不好”的問題。

業界人士認爲,隨着健身場地設施的廣泛建設,以及社會組織對健身從業人員培養與准入的正確引導,中國未來的健身資源會越來越豐富,全民健身的新風尚將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