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老檔案修復:給紙張“看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 上官雲) 褪色的照片,承載着過往的記憶;一份份斑駁的案卷,留下了歷史印記……近來,專題片檔案的新生》和《光陰修復者》受到了廣泛關注。

日前,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到,在北京市檔案館,除了老照片的修復,還有紙質檔案修復、科研培訓等諸多與檔案修復相關的工作,彼此之間互相連綴,讓許許多多老檔案得以重新煥發光彩串聯起一個個關於光陰的故事。

一卷卷老檔案在他們的巧手中得到修復。北京市檔案館供圖

紙張看病的“大夫

多年從事檔案修復工作,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奚紅英來說,答案是“有耐心、坐得住”。據悉,她從接觸這檔案修復工作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9年時間

檔案修復前,需要進行一些前期準備工作。而純手工修復一頁檔案,一般會經歷不止十道工序毛筆噴壺棕刷……看似普通,但在這裡卻是專業修復工具,很考驗手頭功夫。

“現在手工修復檔案的技術,基本還是源於我們傳統的書畫裝裱技藝。簡單點說,我們就是一個‘檔案’的醫院,修復師們就是給紙張看病的‘大夫’。”奚紅英比喻道。

一卷檔案拿過來後,首先要做的是覈對頁號。確認無誤後拆卷,先對檔案進行清潔處理。每卷檔案的“病情”不一樣,修復時的“藥方”也不一樣。

“比如,檔案可能會有灰塵黴斑,然後這一頁有洞,這兩頁粘在一起……”奚紅英以其中的一個問題舉例,“像有洞的地方,先用清水噴施把紙張展平,再補洞。”

一卷檔案修完後,還要脫酸。奚紅英說,目前他們修復檔案進行的還是手工脫酸,拿一把小噴壺,把脫酸液均勻地噴到檔案上,最後再把拆開的卷宗訂上。

紙質檔案修復的難度

修復紙質檔案的流程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要花費許多心思和精力。

一些利用數字技術修復後的老照片和製作的仿真件。北京市檔案館供圖

“兩頁紙粘在一起的,我們要用水‘悶’,讓它們可以揭開。”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三分鐘時間,也可能需要五分鐘甚至更久。奚紅英說,判斷是不是“悶”夠了,目前主要還是靠經驗,“一個是看顏色,一個是要有手感。”

那些黏連、破損嚴重的檔案,更讓人頭疼。奚紅英展示了一卷待修復的檔案,“這個就叫‘檔案磚’,現在分析看,一定是受過潮,再加上時間久遠,就成了磚狀檔案,打不開了。”

這種時候,一般就要用燻蒸的方法,讓紙頁可以分離。有些檔案還殘留着當初裝訂時留下的金屬鏽痕,也需要一一修補好。

在北京市檔案館修復檔案的地方,有一道“紙牆”,破損特別嚴重的檔案,在經歷修裱後還要“上牆”,上牆時使用的“粘合劑”,就是用去掉麪筋的純麪粉調製的,遵循可逆性原則。

再有,有的檔案需要補洞,使用的補紙也是事先準備好的。“那都是手工宣紙——竹紙,薄而且拉力大。當然,具體到修補時,補紙的薄厚得根據檔案紙張的薄厚確定。”

“現在再修檔案,我們還要留下影像,修之前什麼樣?修好後又是什麼狀況?形成修復檔案的檔案。”在奚紅英看來,這項工作也很有意義,在將來,修復檔案的過程將“有跡可查”。

“修復”光影裡的舊日回憶

除了紙質檔案,年代久遠的錄音帶、錄像帶或者是照片,經過修復也可以重現光彩。

資料圖:此前在北京市檔案館舉辦的活動中,“老照片修復”吸引了不少人。北京市檔案館供圖

據介紹,2019年8月,北京市檔案館成立了區域性國家重點檔案保護中心,下設七個分中心,其中,史國有是錄音錄像檔案保護中心的負責人

“對一些音像檔案的修復,大概涉及顏色、曝光等問題。”史國有介紹,檔案的聲像修復不能像商業性的電影修復那樣處理,而是要有檔案形成的歷史年代感。

“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通過解決音像檔案載體依賴性的問題,達到對音像檔案的保護。”他舉例,通過不同設備,採集不同載體上的檔案音像資源,同質化轉換成數據流媒體的形式。

比如,北京市檔案館現在還存有年代約爲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鋼絲帶,和專用的播放機,通過技術手段將鋼絲帶等介質上錄音修復、轉化,可以給存儲和管理帶來極大方便。

具體的老照片的修復,照片檔案保護中心負責人荊濤介紹,目前照片修復相對複雜,主要還是對圖像進行數字化修復,未來我們會對原件照片進行修復。

什麼纔是“光陰的修復者”?

如果從總體來看,檔案修復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一些修復後的檔案,還要起到應有的作用,比如展示或供讀者查閱……這也涉及到檔案後續的保護、技術研究、仿真複製等方面。

就在前述區域性國家重點檔案保護中心成立後,一批新設備的購入,給了奚紅英和同事們更多信心。不過,機器工作效率雖高,但並非完美。他們籌劃着,如何把手工和科技結合起來,一同爲檔案修復服務

“保護中心成立後,檔案保護工作可以向上提升一步。我想,我們的目的就是做好服務,通過修復、保護檔案,讓歷史說話、讓史實發言。”在奚紅英和同事們看來,如此,才能算得上是“光陰的修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