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民間雕塑藝人巧手創作 “訴說”民俗故事

民俗風情雕塑館內,展出了蔡國雲創作的一組反映春耕生產的雕塑作品呂明

中新網福州5月9日電 (葉秋雲)修車店、棕衣店、照相館豆腐店竹器店……8日,走進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福清龍田鎮的民俗風情雕塑館內,由微型雕塑組成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仿若鬧市,店家、買主各司其職,十分熱鬧。

見到作者、福清民間雕塑藝人蔡國雲時,他正端坐在工作臺旁,將一團團普通的泥疙瘩抓在手中,一捏一塑,妙趣橫生的泥人便初具雛形

福清龍田鎮的民俗風情雕塑館內,蔡國雲正在整理自己的作品。 呂明 攝

蔡國雲是一名退休教師。40多年來,他創作了許多貼近生活的雕塑作品。因此,特別擅長用雕塑作品來展現民俗文化的蔡國雲被當地人譽爲“福清泥人張”。

蔡國雲從小受家庭影響,對繪畫情有獨鍾。他畫了很多年,連環畫也出過幾部。他說,與雕塑結緣很偶然,“自己下課時,喜歡把粉筆拿來摳,沒成想,一摳就把它摳成了一個雕塑”。

蔡國雲正在創作。 呂明 攝

後來,蔡國雲索性去買了一些下腳料,開始做雕塑。最開始,他便創作出了只有項鍊掛墜那麼大的雙人舞作品。他表示,自己本身沒有學過專業的雕塑,只是憑着興趣研究嘗試和創作。

退休後,對農家生活有着切身感受的蔡國雲,想用雕塑藝術展示記憶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工藝及農家生活場景。於是,夜間出診、彈棉花補鍋、拉風箱耕田等生產生活場景,成爲他創作的源泉

在民俗風情雕塑館內,展出了蔡國雲前些年創作的一組反映春耕生產的雕塑作品,包含播種、插秧、除草割稻、舂米等勞動場景。他說,現在許多孩子不瞭解糧食怎麼來的,他想通過這些作品提醒孩子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福清龍田鎮的民俗風情雕塑館內,由微型雕塑組成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 呂明 攝

創作民俗雕塑並不簡單,要經過雕、塑、捏、貼、刻、印、彩等十幾道工序運用多種材料,而且是純手工創作的。蔡國雲說,從構思到創作完成,一組作品差不多花費半個多月時間

每一組作品,都有一個民俗主題。蔡國雲說,許多傳統手工藝瀕臨消失,他希望通過雕塑的形式將它們保留下來,讓後人瞭解傳統生產生活場景。

福清龍田鎮的民俗風情雕塑館內,由微型雕塑組成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 呂明 攝

蔡國雲指了指“棕衣店”,感慨地說道,像這個就是製作棕衣的店鋪。以前下雨的時候農民穿棕衣下田幹活;現在下雨的時候,農民穿的則是塑料雨衣,棕衣製作技藝瀕臨失傳了。

此外,蔡國雲也盼民俗雕塑工藝傳承下去。這幾年,他通過舉辦展覽、走進學校、開展少兒美術培訓輔導方式傳授雕塑工藝。他說,未來打算申報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