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由“吃得飽”轉向“吃得好”?農業農村部迴應

中新網10月27日電 “十三五”時期,爲適應人民羣衆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糧食等重要產品保障情況如何?在國新辦27日舉行的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用“總量充足”“結構優化”“品質提升”三個詞作出概括。

劉煥鑫指出,隨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正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加快轉變。爲有效滿足百姓消費升級需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持續深化農業供給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水平明顯提升。

劉煥鑫用“總量充足”“結構優化”“品質提升”三個詞來概括“十三五”時期的轉變:

第一個詞,總量充足。這五年,農業農村部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爲首要職責,大力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糧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給充足,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穩定在470公斤以上,遠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棉油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菜籃子”產品豐產豐收、供應充足。2019年,中國年產出肉類7759萬噸,禽蛋3309萬噸,牛奶3201萬噸,水果2.74億噸,蔬菜7.21億噸,水產品6480萬噸,預計今年這些產品產量總體保持穩定增長。老百姓“米袋子”“菜籃子”越來越豐盈,只要有需求,就能有供應。

第二個詞,結構優化。這五年,農業農村部堅持以市場需求導向着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種植業結構持續優化,過去小麥主要用來做饅頭麪條,現在用作麪包糕點強筋、弱筋優質專用小麥佔比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已經達到35.8%,優質稻穀面積進一步擴大,大豆麪積連續5年增加,糧改飼面積超過1500萬畝,糧經飼三元結構初步構建,畜牧業也在加快升級,生豬養殖規模化率超過一半,達到了53%,牛羊肉較快增長,更多消費者購買國產奶粉,滿足了消費結構升級需要。

第三個詞,品質提升。這五年,農業農村部把質量安全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食用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合格證制度全面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認定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超過4.92萬個,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了超市貨架和百姓餐桌

談及下一步,劉煥鑫表示,爲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農業農村部將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啓動實施重要農產品區域佈局和生產供給方案,着力穩定糧食生產,着力增加“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調整優化農產品結構,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效益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