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蒲松林的傳說三則

蒲松齡(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是清初著名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聊齋志異》,是一部深刻反映現實生活的短篇小說集。

孔廟門前不下驢

有一年,蒲松齡從南方回家。他騎驢路過孔子的老家——曲阜城西門時,見城門前豎着一塊龍頭御碑,上面刻着六個大字:行人到此下馬。

這時,只見來到此處的人,都紛紛下騎下轎,神態莊嚴,緩緩步行。蒲松齡擡頭往前一看,一片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原來孔廟到了。他眉頭一皺,依舊騎在驢上,揚鞭催驢,昂首而過。行人見蒲松齡這種不顧王法冒犯聖人的行動,都替他捏着一把汗。守衛在孔廟門前的差役們,聽到一陣叭叭的鞭聲,擡頭一看,見是一個騎驢的人,人不下鞍,驢不停蹄,正從孔廟門前匆匆而過,便手持木棍,一邊大聲吆喝着:“哪裡來的野人,敢在聖府門前撒野,好大的膽子!”一邊追趕過來。

蒲松齡毫不理會,繼續催驢趕路。差役們追到蒲松齡跟前,見是一個文弱書生,便大聲喝斥道:“你的文章照着屁股唸了嗎?難道不認識御碑上寫的什麼?”

蒲松齡神色泰然,從容答道:“子曰:非禮勿言。請諸位不要開口罵人。御碑上的字嘛,我看得清清楚楚。”差役們聽了,越發憤怒,橫眉豎眼地說:“認識,爲什麼還不下來,想故意搗亂嗎?小心你那顆腦袋!”

蒲松齡依然端坐在驢上,不慌不忙地說:“御碑上寫的是:行人到此下馬。你們看,我騎的不是馬,而是一頭小小的毛驢呵!”差役們一聽這話當時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正在猶豫,蒲松齡早已吆喝着毛驢,走遠了。

蒲松齡和駝背老大爺

早先年,山東淄川出了個蒲松齡。這人一臉的絡腮鬍子,長得又粗又醜,心地卻象是一潭高山的泉水,一清見底;肚裡的才學也好得出奇。

傳說蒲松齡年輕時進京趕考,考場上的文章寫得才華出衆,主考官非常賞識,點了他頭名狀元。可是一到金殿,皇帝見蒲松齡長得很醜,就對主考官大發脾氣,說:“堂堂聖朝,怎麼能叫醜八怪當狀元?!”

主考官說:“萬歲!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別看他相貌醜,肚裡的才學在考生當中,真可算是鶴立雞羣了。”

皇帝說:“說什麼也不能讓醜八怪當狀元。”

蒲松齡心想,碰上這個混帳皇帝,即使當了官有力氣也使不出,有翅膀也張不開。沒啥指望!一氣之下,就背了包袱回家啦。

快到老家時,頭一個碰到張家大伯。大伯問道:“中上沒?”“中啦!”“中什麼?”“中狀元。”“中了狀元怎麼倒揹包袱回家啦?”蒲松齡就把經過情形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張大伯說:“呸!真是個倒黴皇帝!”

走了一段略,又碰到了李家大嬸。大嬸問道:“中上沒?”“中啦!”“中什麼?”“中狀元。”“中了狀元怎麼倒揹包袱回家啦?”蒲松齡就把經過情形如此這般說了一番。李大嬸說:“呸!真是個糊塗皇帝。”

愈近家門,熟悉的人愈多,問的人也愈多。蒲松齡碰到一個說一遍,沒有一個人不罵皇帝是“混帳皇帝”和“草包皇帝”的。蒲松齡心想,黎民百姓是非分明,都比皇帝懂道理;心裡也就舒坦了些。

回家住了幾天,心裡又覺得悶悶不樂。

有一天,有個駝背老大爺,拄着柺杖,慢慢走來,問道:“怎麼啦,有哪樁事惹你氣悶?”蒲松齡說了說自己的心事。

駝背老大爺說:“我講個故事給你解解悶,好吧?”“好呀,請!”

駝背老大爺就說了一個馬駿飄海到羅剎國的故事。原來在那裡相貌醜陋的人,當做是美的,可以做達官貴人;相貌好看的人,卻當做是妖魔鬼怪,當做是醜的。馬駿因爲生得很俊,當地人見了他都嚇得逃走。後來馬駿把自己臉上塗了鍋灰,國王馬上重用了他。

蒲松齡聽完這個故事,沉思了一陣說:“咳!象這樣好壞不分、黑白顛倒的事,世上確實不少!老大爺,你講的這個故事真好啊!”

“我們這裡的人,會說故事的多得是。你有一肚子文才,爲什麼不把這些故事記下來,讓世人去評議評議呢?”

蒲松齡雙手一拍,說,“好主意!好主意!老大爺,你說說該怎麼開頭。”

駝背老大爺說:“你得先做到四個字。”“哪四個字?”“甜、酸、苦、辣!”

“這甜字是—-?”“甜是嘴巴甜。說話要和氣,待人要親熱,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得寫不完!”

“對,這酸字是--?”“酸是心腸酸。故事裡的人傷心,你就要流淚,要是長個木頭心,故事哪能動人心?”

“對,這苦字是——?”“苦有兩層意思。”“哪兩層?”“一層是泡壺濃茶,講故事的人渴了,就喝上一口,潤潤喉嚨。濃茶不是苦的嗎?”“對,還有一層呢?”“還有一層是:寫故事要做到十冬臘月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熱,無衣無食不怕苦!”

“對,這辣字是——?”“辣也有兩層意思。”“哪兩層?”“一層是備一份煙,愛抽菸的人,抽點菸,提提神,講足故事來起勁,煙不是辣的嗎?”“對,還有一層呢?”“還有一層是:故事該辣的地方要辣,不要怕傷人,辣了能醒人。”

“對對對!我這就記下了!”

打這以後,蒲松齡真照着老大爺說的話去做了,他聽人家聊了一輩子故事,也給人家聊了一輩子故事。蒲松齡活了七十多歲,寫了好多好多的故事。後來就給他寫的那本故事書起名兒叫《聊齋志異》。

寫《聊齋》

蒲松齡是怎麼寫《聊齋》的?有一段傳說。

蒲松齡是山東省淄川縣蒲家莊人。家住在大道邊上。大熱天,蒲松齡坐在屋裡寫書時,常常寫着寫着就擱下了,寫着寫着就擱下了,汗沒少流,可總覺着不湊手。有時實在寫不動了,他就撂下筆在門口站一會兒。

有一回他在門口看到大道上南來北往的行人不斷,心說:“一人肚裡一條計,三人肚裡唱本戲。我一個人悶着頭寫書這麼費勁,何不向大夥借點力氣呢?”主意想好了,就從櫃裡翻騰出幾件用不着的衣裳,拿去當了,並把當得的錢,買了五斗綠豆揹回家來。

他家門口有兩棵老柳樹,他把炕蓆揭下來鋪到樹蔭底下,旁邊安了一口缸,然後煮了幾鍋綠豆湯倒在缸裡,缸裡頭還扔了一把瓢。走道的人走乏了,誰都可以坐在席子上歇歇腿,舀碗綠互湯解渴。不過有一條,不論是天南的海北的,也不論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歇過乏來以後,都得給他講一段稀罕事兒聽聽。別人嘴上講,他就心裡記。

常言說:“一人一把土,堆起萬丈山。”這樣日日聽,年年聽,把個普天下的故事,都記到他的肚裡去了。直到他覺着聽得差不離兒了,把那許多聽來的東西細細地品透了,這才又坐到屋裡,悶下頭來寫書。這回再寫可和上回大不一樣了,那筆就象捅着泉眼兒似的,嘩嘩地寫起沒完。

蒲松齡寫呀寫呀,這一年正趕上康熙皇帝到淄川來私訪。康熙聽說蒲家莊有個老蒲頭學問大,就打定主意要去會一會這個人。

康熙打聽準了地方,就奔蒲松齡家去了。這天正趕上就蒲松齡自己在家。康熙找到門口一看,大門敞着連條狗也沒有,到院裡問了好幾聲也沒人應。進屋一看,只有一個老頭子正背衝屋門坐在那兒一心一意地寫哩,有人進來他也沒聽見。

康熙放大嗓子咳嗽了一聲,也不見蒲松齡回頭,就見那隻筆走得飛快,字也寫得夠勁。康熙很想看看老蒲頭寫的是什麼,等走近伸長脖子仔細一看,不對味啦,老蒲頭寫的那些故事,淨是藉着狐鬼神怪揭發官府、替老百姓說話的。看到後來,康熙竟鼓鼓地窩了一肚子火,心說:“好你個老酒頭,你這不是繞着彎兒給朝廷臉上吐唾沫嗎?”當慣皇上的人,動不動就想治人的罪。康熙剛想開口,冷丁想起自己這是私訪,文章是偷着看的,人家也沒有請你進屋呀,弄不好叫人家趕出門去就更沒險啦!想到這兒,康熙連口大氣也沒敢出,踮着腳就溜走啦!

蒲松齡呢,壓根兒就不知道有人在背後站過,還在一心一意地只顧寫他的書哩。

每天不斷更新古今中外小故事,有喜歡此類文章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或者點贊收藏;您還可以長按點贊,這樣就可以強力推薦此文。

多謝觀看,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