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智庫專家:爲什麼中國人總在嘲笑我們?

(原標題:莫漢·古魯斯瓦米:爲什麼中國人總在嘲笑我們?)

【文/莫漢·古魯斯瓦米 譯/王鑫勝

中印邊境衝突引發印度國內大肆規模抵制中國經濟影響,但是這些抵制一方面不切實際,另一方面甚至滑稽可笑。下面我就具體說說原因

印度禁止中國產品在經濟上是否可行?

首先,印度和中國均爲世貿組織(WTO)成員國,根據世貿組織自由貿易規則,印度在法理無法禁止進口其他國家的產品。例如,由個人或經銷商進口和轉售的中國手機印度政府並不能要求禁止它們。如果印度必須進行抵制,則只能以非政府方式施行,即鼓勵消費者不要購買中國商品。然而,消費者自身有理性判斷,他們會用錢包投票:中國Oppo手機的價格僅爲韓國三星中國臺灣HTC、日本Sony手機價格的一半,且功能相似,那爲什麼不選Oppo手機呢?事實上,在這個價位印度消費者並沒有更多選擇。因此,印度教民族主義團體RSS雖然可以組織人們抵制中國商品,但印度政府卻無法號令進口商進口中國商品。此外,印度進口了約45%的手機零件,這些零件爲標準套件,並在我國組裝。因爲缺乏本土生產能力,即使印度不從中國進口,也會從新加坡馬來西亞進口。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對印度製造商品和來自中國的商品實行差異化關稅結構。

小米在印度的手機組裝廠  視頻截圖

印度依靠中國的什麼?

原產中國的商品佔印度進口貨物的23%。按照貿易量的順序依次是電子產品、API(活性藥物成分)、汽車零件、傢俱和像鞋和家居用品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印度從中國進口價值約3到4億美元的活性藥物成分。事實上,印度別無選擇,因爲原料藥製造業污染嚴,按照印度現行的環保標準,我們不可能低成本製造。印度政府如果希望這些原料藥完成國內生產就必須對中國原料藥徵收高關稅,但是與此同時必須加大力度扶持國內產業,比如使得生產許可證更易於獲取。

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筆記本電腦製造國。富士康位於成都工廠製造了全球大部分蘋果產品,包括iPhone、iPad、筆記本電腦等產品。事實上,iPhone的部件可能來自馬來西亞、中國臺灣、韓國、日本或美國,但在中國完成組裝。全球公司因產業鏈、供應鏈相連接,進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是現代商業的本質。

新冠肺炎疫情最早在中國暴發時,印度所有與汽車製造相關的活動都陷入停滯,全球產業對中國的依賴性暴露出來。因此,如果印度想在經濟上與中國競爭,必須制定“十年計劃”以達成以下目標:一是建立完善的工業基礎和足以促進企業家精神的環境;二是允許技術和專門知識輸入;三是制定更多長期、長效政策;四是推舉富有遠見的領導人來執行這些政策。遺憾的是,目前的印度還不具備這些條件。

先前抵制中國產品的呼籲沒有奏效的原因之一是印度缺乏製造能力。

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當印度企業家準備着手做事的時候,他們不得不圍繞罷工等勞工問題與工會進行事無鉅細的爭論。在中國,工人每10小時換班十分常見。此外,中國工人並不要求高額加班補償,而且他們以產量計件作爲激勵手段——中國商品便宜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極高。

在全球首款iPhone推出前兩天,史蒂夫·喬布斯決定要更換手機屏幕。在僅剩的48小時裡,蘋果成都工廠的經理叫醒2萬名住在宿舍的工人,給了他們一杯喝的和幾包餅乾後就讓他們開始工作,這些工人連續工作48個小時後及時更換手機屏幕。在印度有工廠可能做到嗎?

勞動力是阻礙印度提高生產能力的最大問題不假,但也有其他問題。在印度,由於職責不同,製造業企業規模越大,費用單價就越高,消耗的電力越多,費用就越高。這些正是印度歷來堅持的錯誤準則——抑大補小。因爲不符合被印度奉爲圭臬的美國標準,很多專門工業園區根本無法建立。例如,環保主義者往往對這些工業園區橫加指責,說這會引起健康問題,那會引起環境問題——儘管高標準可能是件好事,但無助於增強印度的競爭力。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競爭優勢,而印度的優在於IT服務業。我們的IT服務出口額約爲1000億美元,但除此之外,我們的其他出口並不太多。對於經濟來說,IT服務業產生的附加值是淨增加的,因爲不涉及任何實際製造業,並完全依託於人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出口的工業品在爲其增加1200億美元附加值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就業,而這意味着中國能夠更好的保障財富分配公平。

在工業經濟中,有薪就業是一件大事。中國的財富就來源於此。在中國,有2.5億工人在正規部門就業,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數據。相比之下,印度有4.1億勞工,但其中2億是農場工人,另有2億人受僱於中小微企業,其中多打1.5億是拿日薪的“臨時工”。因此,在疫情封鎖期間,這1.5億工人只能離開工作崗位,這大大的損害印度經濟增長動能。

中國有什麼依賴印度嗎?

中國幾乎什麼都不依賴印度。1990年,印度和中國的人均GDP相似。中國於1976年開始實施自由化改革,而印度的改革始於1991年。1986年,中國的GDP總量超過印度。差距從2000年開始擴大,從那時起中國人均GDP每四、五年翻一番。中國1996年GDP總量就達到1萬億美元,而印度2000年才達到。20年後的今天,印度GDP總量是2.5萬億美元,而中國已高達13萬億美元,而中國努力開拓世界市場並大規模出口是其增長的“秘訣”。直到1995年,我們還沒有真正從中國進口任何東西。然後,突然之間,我們開始從中國進口幾乎所有的東西。我們以前和當前能以8.5%的經濟增長率增長的原因之一正是中國——與其競爭,從其購買和向其學習。

現在印度政府頒佈的反華禁令沒有任何意義。在沒有發生邊境衝突的情況下,莫迪原定於12月訪問中國。近期,印度政府與新加坡的STEC公司簽訂了在Meerut-Dehradun路上修建隧道的合同。然而,這家公司實際上是中國上海隧道工程公司的子公司。現在中國人看不起印度——現在他們或許正在嘲笑我們抵制中國貨的行爲,因爲這些抵制在實際上永遠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