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有毒、雞精營養?這些全是錯的

味精雞精雞粉,是幾款常見而相似的調味品,然而它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卻有着天壤之別。

味精名聲不佳,讓很多人敬而遠之;雞精和雞粉則顯得更高級營養,是很多家庭的首選。

仔細比較,你還可以發現,這三者價格相差十分懸殊,雞粉甚至可以賣到味精五倍、十倍的價錢

到底它們有什麼區別?味精真的比雞精雞粉差那麼多嗎?日常做菜選購的時候,應該買哪種呢?

味精vs雞精,誰更鮮

味精的成分穀氨酸鈉,這是一種常見的天然鮮味劑,是各類菌菇產品等許多天然食材鮮美的原因。

和一般人的認知不同,味精其實是一種極爲安全的調味料。1987年,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就已經聯合認證,確定味精是安全的。因爲它太安全了,委員會甚至覺得沒有必要爲它設置“每日攝入量”的限制。

魚肉含有豐富的穀氨酸鈉,因此不必再添加味精

而雞精則是一種複合調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味精,除此之外還添加了鹽、鮮味核苷酸雞肉雞骨提取物酵母抽提物、香辛料物質

爲什麼雞精要加這麼多奇怪的東西?

除了味精之外,大自然中還存在着其他鮮味物質,這些鮮味物質組合起來,效果可以1+1>2。

舉個例子,少量鮮味核苷酸,在和味精聯用時,可以增鮮二三十倍。

這就是雞精的理念:用各種配料調製出多種多樣的鮮味形態,從而提升最終的滋味。雞肉提取物帶來雞肉的香氣,酵母抽提物能貢獻肉味去腥,香辛料則柔和地協調各種風味……

往寡淡的蔬菜里加入雞精,能夠明顯提升口味

市面上的雞精價格,大約是同等重量味精的兩倍。這麼一聽,雞精真是划算極了,不過,先冷靜一下,因爲現實往往沒有理論那麼美好。

雞精生產的時候加入了大量的鹽(40%以內)和澱粉,味精含量可能只有35%;而其中添加的鮮味核苷酸並沒有完善的國家標準,加多少全憑廠家良心,所以最終雞精的鮮味相對味精而言可能並沒有提升多少,實際做菜的時候,用量差不多。

這樣算下來,雞精的性價比可能還不如味精。

味精vs雞精,誰更安全

味精的生產看似簡單,只是發酵、提純,但它實際上是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傑作,想要得到高質量的味精,其實工藝要求是很高的。

而相比之下,雞精生產的門檻則低得多,作爲味精的再加工產品,只要將各種原料比例複合、造粒、膨化,就可以打包出售了。

因此,味精一般由具有一定科技實力的大企業規模化生產,而雞精由於工藝簡單、技術設施簡陋,雖然也有上規模的廠家,但也存在着不少家庭作坊式的小生產,需要細心甄別。

2020年5月19日,江蘇南通,某食用香精香料公司內

另外,由於消費者更青睞雞精,想要來分一杯羹的廠家增多,行業變得更加混亂,加上選料、工藝配方、設備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品牌的雞精產品衛生狀況相差很大,建議大家看準耳熟能詳的大品牌買。

2004年,中國雞精行業擬定了首個行業規定,之後花了足足七年,整個行業的產品質量合格率才從40%提升到了80%。

總體而言,味精的生產比較成熟,質量相對穩定;而雞精的生產比較魚龍混雜。加上雞精的成分比味精複雜得多,但對每一種添加成分,國家還沒有健全的標準要求,因此從安全角度上考慮,雞精並不會比味精更好。

和味精相比,雞精淡黃、橢圓外形很特別,它結構疏鬆,因此容易受潮

另外,和添加了澱粉、鹽,非常容易吸水的雞精相比,味精不易變潮,所以儲存也更簡單,不用擔心調料結塊變質

雞精vs雞粉,誰更好吃

和雞精、味精相比,雞粉的價格又上了一個臺階

雞精和雞粉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屬於不同類別的調味品。從外觀上看,雞精是顆粒狀,看起來比較粗糙,而雞粉則是粉末狀的,很細膩。從配方上看,雞精和雞粉的原料基本重疊,但不同成分的比例卻有很大的差異。

最大的區別首先在於味精的含量。根據行業標準,雞精中味精的含量不得小於35%,而雞粉中的味精含量可能只有10%。

而且,雞粉中的鮮味核苷酸,也明顯比雞精要少。很顯然,想比拼鮮味的話,雞粉是遠不如雞精的。

鮮味物質

雞精

雞粉

味精

≥35%

≥10%

呈味核苷酸二鈉

≥1.1%

≥0.3%

鮮味少了,價格反倒貴了,那什麼多了呢?首先,鹽多了,雞粉中鹽的含量超過45%,另外,雞粉中雞肉成分、雞油也更多。雞粉中,雞肉提取物的含量可以達到6~8%,雞油也有2~5%。

雞湯香味,很大部分來源於雞油

這些雞肉、雞油成分會給雞粉提供更濃郁、更有標誌性的雞肉風味,這纔是雞粉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雞精和雞粉在吃法上其實也略有不同。長時間加熱,溫度超過120度以上,會使穀氨酸鈉變性,從而失去鮮味。因此味精和雞精最好出鍋後再放。而雞粉中的雞肉成分、雞油更耐熬煮,所以適合用來做湯。

總結一下,雞粉可以做湯,而雞精主要的作用是提供鮮味,更適合用來炒菜。當然,如果你對雞肉的香氣不感興趣,只想選一個性價比最高的調味料,那買味精就一定沒錯。

本文科學性已由註冊營養師 蔡開暢 審覈

[1] 中國雞精行業啓動雞精國家標準制訂——訪中國雞精國家標準起草首席專家榮耀中先生. (2011). 中國調味品, 4(36), 114–115.

[2] 朱妞, & 訾榮祿. (2013). 淺議味精與雞精.pdf. 中國調味品, 1(38), 3–4, 23.

[3] SB/T10371-2003雞精調味料.

[4] SB/T10415-2007雞粉調味料.

[5] 譚萬雲, & 劉燕. (2011). 雞精調味料吸潮因素研究與探討. 食品與發酵科技, 47(3), 3–6.

[6] glutamate.org. (2020). Scientific Evaluations of 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