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又算,終究跳不出商家的手掌心

很多時候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玩的,都是一種“你在第二層,以爲我在第一層,其實我在第五層”的心理遊戲

-------------

那天,我正在網上閒逛,隨手點開了一個題爲“你還記得最後一次做數學題是什麼時候嗎”的水貼。點開之後,不出所料,滿滿都是各路網友高中大學時光深情或不深情的追憶。然而,說來好笑,面對這個問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去年“雙11”我和家人爲了各種優惠券、滿減券、某某券絞盡腦汁,以至於大腦宕機的窘態

當時,我反覆計算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不敢確信,自己找到的方案到底是不是能享受到最多優惠的“最優解”。一時間,我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畢業工作太久,我的智商發生了退化,連最擅長的計算題都不會做了。不過很快,我的這份憂慮就在朋友圈中,通過和同齡人的對比得到了排解。

原來,在各種網購優惠面前“算不清賬”的,遠不僅是我這一個。就連我那個曾經在各種“奧賽”中傲視羣雄的高中同學,也在“雙11”這道關卡面前不幸“折戟”,只能在朋友圈裡吐槽。最終,經過推理,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些錯綜複雜、疊牀架屋的優惠系統,從一開始就不是爲了讓買家明白的——簡而言之,我們這些普通消費者越是深陷其中,被搞到懷疑智商,這場提前預熱的購物活動就能收穫越多的討論與熱度。相比之下,具體的優惠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反倒不是平臺和商家的重點

如果說經過這一番折騰,大家最終都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心儀商品,那這樣的活動,倒也不失爲一項可以調劑生活樂子。遺憾的是,每年“雙11”後,我都會心痛地發現,總有那麼幾件自己費盡心思計算優惠,然後守着晚上12點準時搶購的商品,最後竟然比常規渠道沒便宜上幾塊錢

當然,說句公道話,我從來沒遇到過“雙11”反而漲價的商品,商家確實信守承諾,讓我至少佔到了1元的便宜。但一想到我爲這點優惠浪費腦細胞感情,我總還是覺得有些不是滋味。也正因如此,我纔在之後年復一年地告誡自己:“雙11”購物之前一定要認真比價,最好在活動開始前一兩個月,就提前觀測價格波動,否則難免遇到詭計多端的廠商,叫人玩上一手“先升後降”的障眼法

一直以來,每當社會圍繞“雙11”之類的購物節展開討論的時候,輿論場上最不缺的聲音,就是“理性購物”這4個大字。然而很多時候,不是消費者不想理性,而是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促銷信息讓消費者一邊“自以爲理性”,一邊着了商家的道。很多時候,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玩的,都是一種“你在第二層,以爲我在第一層,其實我在第五層”的心理遊戲。

作爲消費者的我們,常常是算了又算,自以爲靠着智慧佔盡了便宜,實際上卻從未跳出商家的掌心。面對這種情況,僅僅喊上幾句“理性消費”的口號,未必能讓大家理性多少。只有參透箇中就裡,一邊在內心接受“買的沒有賣的精”這個既定事實,一邊按照自己的需求“佛系購物”,不以優惠多而喜,不以優惠少而悲,才能跳出這種一層套着一層的循環

倘若要我列出一個“雙11不買清單”,我大概什麼都不會專門列上去。道理很簡單——我們終究要搞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只有需要買的東西,才值得我們去買,而不是一到“雙11”這樣的購物節,就彷彿着了魔一樣去買一些並不需要的東西。“雙11”能搭上便車,趁機買些相對便宜的好貨當然不錯,但倘若爲此浪費半天感情,最後不僅沒得到多少實惠,還添置了一堆自己用不着的東西,那又何必呢?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