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震撼首演

原創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演出照。 尹雪峰

本報訊 (記者吳鈺上海民族樂團原創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昨晚在上海大劇院首演。作爲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活動壓軸大戲,原創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力圖通過當代民族之聲,挖掘、展現紫禁城的獨特魅力,開啓一場關於中華文化內涵精神美的巡禮,表達對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敬意和美好祝願。

值得一提的是,從作曲到導演、舞美、燈光、多媒體設計,此次主創團隊都是90後,他們對傳統文化直接而非程式化的愛、對音樂的赤子之心尤爲打動人。

“我想用充滿當代氣質的民族音樂語言,塑造紫禁城韻味無窮的美學境界和豐富的精神意向。”作曲李博禪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從《東方奇蹟》到《文明之光》,五個篇章80分鐘的音樂會呈現出紫禁城由帝王的紫禁城化爲人民的紫禁城、全人類的紫禁城的視角轉變。作品構思精巧,每一篇章之間還依次插入幕間曲《春》《夏》《秋》《冬》,以“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銀杏,冬有雪”的四季美景詮釋紫禁城的生命張力

視覺設計上,舞臺採用抽象的實景裝置與多媒體相結合,“紫禁之巔”的屋頂時而呈現層巒疊嶂的氣勢恢宏,時而呈現出古樓明月的寧靜致遠,“金水橋”由舞臺延向觀衆席,彷彿只要往前幾步便能跨進明清的歷史。多媒體的藝術處理則頗爲素雅簡練,沒有直白地運用紫禁城實景,而是提煉出象徵性的文化符號並加以藝術化的處理,烘托唯美典雅的意境。在演出現場, “紅在東方”手帳本、“宮牆春”化妝包、“紫禁之巔”膠帶紙等“紫禁城”系列文創產品也適時“上新”,將優雅的東方美學表達帶入日常生活中。

“我們兩年前就有了爲紫禁城打造一部原創民族音樂作品的想法,因爲紫禁城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華文明的璀璨結晶,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優秀符號,而當代故宮又是那麼充滿創意和魅力,展現出的是古老中華的青春活力。”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說,有機會用中國人自己的民族樂器來創作一部音樂史詩,是榮幸自豪,也是當代民族音樂人的一種責任。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我們期待看到年輕的90後如何描繪這位600歲的‘老人’、怎樣用音樂語言講述這段歷史,以及這些展現在他們的同齡人中能產生怎樣的共鳴。”專程趕來上海看首演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如是說。他表示,故宮這個傳統文化的“超級大IP”和民族音樂一樣,滋養生長於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中。使用民族音樂語言來展現紫禁城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不僅能爲紫禁城建成600年增添一份音樂律動之美,也能通過音樂這一人類共通的語言,架起一座中外文化溝通的橋樑,讓更多的中外觀衆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據悉,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前提下,爲了給觀衆營造安全的觀演體驗,演出通過騰訊視頻全程直播,吸引了超過30萬人次在線觀看。原創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是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文藝創作項目,也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