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博物館記錄小巷春秋

院裡山楂樹結出累累碩果院外老物新件紛紛上牆……如今,家住北京通州蓮花社區熊家衚衕33號的張美麗推開院門,眼前不再是堆滿垃圾雜物的破牆頭,而是一座露天“博物館”:12個兩米見方的大櫥窗記錄小巷春秋,吸引遊人駐足。隨着環境整治的完成,原本簡陋暗淡的小巷煥然一新,有了獨特的文化韻味

走進位於南大街的熊家衚衕,一個個紅木邊兒的玻璃櫥窗整齊地鑲在青磚石牆上,老式收音機、羊拐、油燈鞋楦兒……上百件上個世紀家庭必備的老物件,都是社區從居民家中徵集來的,每個老物件的背後都貼着主人的名字。

“這個鞋楦兒有上百年曆史了,聽我奶奶說是她媽媽傳下來的!”63歲的許桂英是衚衕裡的老住戶了,她將這件“傳家寶”捐了出來。她說,別看鞋楦兒樣子不好看,卻是補襪子神器,過去生活困難,襪子破了也捨不得丟,用鞋楦兒撐起來縫補後再接着穿。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鞋楦兒也派不上用場了,但這個承載了幾輩人生活記憶的“傳家寶”卻一直被她精心保存。

櫥窗裡不僅有老物件,也有不斷更新的新玩意兒。“居師傅,又上新了呀!”循聲走向衚衕深處,居民居振桐正抱着自己剛剛完成的作品――小樓飯店模型來到櫥窗前。在幾位鄰居的幫助下,他將模型放置到櫥窗裡展示。眼前這個木質的三層小樓古色古香,一看仿的就是上百年的古建。“通州有三寶,小樓的燒鮎魚就是其中一寶!”路過的居民一眼認出了小樓飯店。“我很小就在這裡吃早點、喝麪茶,開始只能喝半碗,長大後一碗都不夠吃……一晃都六十多年過去了!”居振桐和鄰居們聊開了,一起回憶過往。

櫥窗里居振桐的作品可不少,既有西海子公園裡的亭臺樓閣,也有記憶中大戶人家高梁門楣。“這些都是通州的符號,應該留下來!”從事了一輩子木匠工作的居振桐退休後便着手製作這些工藝品,不爲別的,只爲扮靚自己的家門口

抗疫系列剪紙、居民畫的熊家衚衕工筆畫……櫥窗隔三差五就會上新!”小巷管家楊富英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近年來隨着環境提升,五戶居民自願貢獻出自家庭院作爲文化驛站,不定期舉行剪紙、捏泥人、模型製作等活動,好作品還會作爲精品在櫥窗展示。

“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一段居民記憶裡的故事,牆上博物館不僅扮靚了衚衕,鄰里關係也變得和諧了!”從出生就在熊家衚衕居住的楊富英說起衚衕變化十分感慨。熊家衚衕位於蓮花寺社區,全長不足500米,是南大街最古老的衚衕之一。“原來這裡是一片破牆頭,路面破損,雨季下水道經常堵。”幾年前衚衕的整治還普遍停留在“修舊如新”階段。2018年後,中倉街道轉變觀念開始“修舊如故”,經過精雕細琢,街巷綠了,衚衕靜了,環境美了,老胡同的文化品位也逐漸提高了。

“老胡同的整治提升和文化氛圍的營造,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家園建設中,記錄並書寫南大街風貌,這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社區書記高豔輝說,社區正不斷挖掘和傳承衚衕文化,增加居民的歸屬感和獲得感。(記者 曲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