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甕安猴場:千年古鎮的歷史餘韻

猴場古鎮全貌

猴場會議會址 供圖 甕安縣委宣傳部

晴雨戲樓 攝影 楊艦

黔山進士樓 攝影 楊艦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猴場古鎮(曾用名草塘)曾是貴州歷史上著名的商業重鎮,素有黔北四大名鎮、貴州十大鄉場美譽。自古以來猴場古鎮都是商賈雲集、繁華熱鬧之地,凝聚了厚重的土司文化紅色文化、龍獅文化、辭賦文化,是著名的猴場會議會址所在地,1934年12月31日下午至1935年1月1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場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史稱“猴場會議”,被稱爲“偉大轉折的前夜”。

猴場會議會址的對面,一座巨大複雜的戲樓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在舊址上重新修復的晴雨雙面古戲樓。戲樓運用古建模數結構法,用168棵兩人合抱的大木,托起24個飛檐翹角和一棵雕有上百個古代神話人物亭臺樓閣紅木木雕橫樑。戲樓分爲兩部分,正面是面向觀衆的大型戲臺——晴臺樓內設置了一個供雨天演出的戲臺,它承載着猴場重要的文娛活動,是甕安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猴場的另一個標誌性建築是旗山書院。書院將文化與建築相結合,做足了“文”氣。大門門樑雕刻着“琴棋書畫”“大師賞畫”“文曲星”等圖案不遠處書院內的黔山進士樓是爲紀念貴州省第一位狀元猶道明(宋熙寧五年)而建,典型徽派風格,十分壯麗。(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孫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