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考察貴州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 探索教育公益新路徑

12月初的貴州遵義市正安縣興隆村,綿延的山脈下,大片的松樹和竹林點綴在層層梯田間。羣山懷抱中,一所由貴州特色古建構成的學校坐落在村莊一隅。踩着遍佈青苔的石階而上,“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出現在屋檐下。

這所僅有71個學生、16位老師的小學,是校長肖詩堅推行鄉土人本教育理念的陣地。201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的肖詩堅從上海紮根貴州鄉村,擔任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校長,帶領師生一起走上探索鄉村教育改革之路。

同樣作爲深耕教育領域、關注公益事業、致力於推動教育公平的北大人,俞敏洪一直希望帶領新東方公益團隊,爲農村教育找到更好的答案。爲此,他每年都會到偏遠鄉村走訪考察,一方面履行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通過調研形成提案,推動政策的變革;另一方面瞭解真實的農村教育現狀和師生需求,進而提供切實的幫助和解決方案。

2020年底的這次考察有些不同尋常。不同於以往以傳統鄉村中小學爲目的地的考察,這次俞敏洪特意選擇了幾所創新學校,希望通過實地的走訪調研,找到鄉村教育新的突破口,爲新東方開闢教育公益的新路徑

於是,便有了此次雲貴鄉村教育的考察之行。短短的三天行程,俞敏洪將帶領新東方公益團隊,走訪兩所創新小學、四所傳統中小學,通過實地的調研交流,在對比、思考中找到推動教育公平的更優模式。他給自己的任務是,回程後寫出不少於5000字的調研報告。

12月8日,貴州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是此行的第一站。

俞敏洪考察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

走進大山裡的未來學校

田字格小學的鄉土人本教育理念,即立足鄉土,敬愛自然,迴歸人本,走向未來。希望鄉村的孩子們能從生養他們的大山中汲取養分,在家鄉就能得到最適合他們的優質教育。

教育從踏上大門後的石板臺階開始發生。這些石板,來自於學校的前身——清代嘉慶年間的古廟,肖詩堅帶領孩子們把古老的石塊挖出來,鋪在教學樓前,這樣孩子們踩上去就能感受到歷史、家鄉、文化。

類似的“活教材”在校園裡俯拾皆是。學校最具特色的木質建築——人堂,建築材料是從村子裡收集的廢舊老木頭,廊柱下的柱墩,同樣有200年曆史。如今,這裡是孩子們的公共議事廳,學校裡大小公共事務,諸如“師生能否在教學區吃零食”等,都會在這裡投票表決。

(學生志願者來賓介紹學校建築)

兩位學生嚮導爲來賓們詳細講述着立人堂的歷史與現狀,談吐自如,落落大方,與想象中留守兒童的內斂拘謹完全相反。百草園、開心農場手工作坊……學校每處景觀的來歷,都由學生志願者娓娓道來,同樣的大方與自信,還有一份作爲主人翁的驕傲。

這確實是一所師生共建、共治的學校。開心農場裡種着白菜、韭菜、蔥、蘿蔔等十餘種蔬菜,均由孩子們親手栽種、打理,每月農場收支對外公示;所有學生每週都要參與勞作:運送垃圾、清理門板;手工作坊的商品均由學生創作,每一筆收入,都用於學校建設研學活動,“掌櫃的”也由學生輪流擔任,每筆收支計都得清楚明白……教室的裝飾,由學生用植物拼接而成,就連教室的名字,也是學生取的,“牛奶教室”,牛奶是他們很喜歡的一位老師的名字。

(俞敏洪購買孩子們的手工作品

“讓孩子在參與建設中一天天感受到他們可以改變學校,甚至改變家鄉。我希望有一天孩子們可以認識到:他們也可以改變世界。”肖詩堅說。

考察過程中,一堂名爲“大樹公公”的鄉土課正在進行中。老師通過原創繪本,引導孩子們認識大樹對自然萬物的反哺,並當堂創作一幅畫、寫一首詩。

(田字格小學的鄉土課)

“春天到,鳥兒叫,大樹公公在微笑/ 夏天到,森林真熱鬧,大樹公公在招手/ 秋天到,水果直往地上落/ 冬天到,北風叫,大樹公公在睡覺。”這是二年級學生的課堂作品。支教老師蔡月媚說,孩子口中經常能蹦出令她驚訝的詩句,諸如“煙的家在火裡,他們在排着隊一個一個地出門”——這也是她打算留下來的原因,與十幾位老師一起守護這份天性與詩性

(孩子們送給俞敏洪親手做的禮物)

孩子們把自己做的詩集,以及一個裝滿了卡片的手繪木盒送給遠道而來的俞老師。俞敏洪則向孩子們分享了他童年的故事,並鼓勵她們珍惜機會,好好讀書。“你們很幸運,能在中國最好的鄉村學校,跟着最好的老師學習。你們要做的就是開心地讀書,考上大學再回來,才能更加感受到家鄉的美好,並且爲這份美好出一份力。”

鄉村教育的出路在何方

田字格實驗小學的創辦,源於肖詩堅對農村教育困局的反思。

隨着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孩子進城上學成爲常態,加之“撤點並校”政策的實施和教師的流失,加劇了農村的空心化和鄉村教育生態的凋敝。一方面,城市中心化的教材編排和統一的選拔標準,使得農村孩子在升學競爭中處於弱勢,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即使是上了大學,很多農村娃也依然面臨就業難、在城市生存難的困境,他們對鄉土沒有依戀,也回不去農村,對未來充滿迷茫和困惑。

多年的公益經歷讓肖詩堅認識到,傳統的支教並不能解決農村教育的致命問題。屬於鄉村的教育,只能在大山裡的泥土中才能“長”出來。爲此,她提出了“鄉土人本教育”理念,根據中國鄉村的特點和中國鄉村孩子的需求創建了一整套包含課程及教學方法的教育體系,希望培養出立足鄉土,敬愛自然,迴歸人本,走向未來的新一代農村子弟。

從2017年至今,肖詩堅已經帶領一批對鄉村教育創新充滿熱情的青年,在黔北大山裡紮根了四年。如今,田字格的辦學思路成效已經顯現——今年,學校裡多了18個從縣城“迴流”的孩子。

這正是肖詩堅努力的目標,讓農村孩子在家鄉享有屬於他們的好教育。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嘗試!讓鄉村孩子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教育,增加了孩子自信,讓他們迴歸對於鄉村和學習的熱愛,值得全體北大人向她致敬。”俞敏洪爲師妹放棄企業家蒸蒸而上的事業,一頭扎進鄉村教育的勇氣和決心點贊,同時二人也就學校的創新課程、師資培育能否具有持續性等問題展開了探討。

“孩子在這裡接受的生命教育,已經遠遠超過很多省城的學校了,但如何複製到其他村小?”俞敏洪認爲,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更爲重要。

肖詩堅表示,田字格公益正在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及正安縣教育局聯合推出“鄉土村小”項目,第一年計劃在正安縣25所村小推廣田字格的鄉土課及日修課,將鄉土課程經驗詳細地用教案課件教具打包呈現。並通過培育體系,點燃鄉村老師的教育熱情,播種下鄉村教育創新的火種。

這與俞敏洪致力的方向不謀而合。“我很願意出錢出人出力,投入到鄉村小學可複製的課程體系建設中。”

肖詩堅也向俞敏洪傾訴了當前的困難,“學校的老師擅長做研究,但缺少授課經驗。希望藉助俞老師的影響力和新東方的教育資源,號召優秀的老師前來支教2~3年。”俞敏洪表示將盡力提供支持。

最後,迴歸最初的問題,鄉村教育的出路在哪裡?教育公平能夠實現嗎?這是俞敏洪出發的原因和求索的方向。

肖詩堅的回答是,這項事業未必一代人能夠完成,但我們需要盡最大的努力走下去。“無論這條路的曙光在哪裡,都需要有人知道路在你腳下。”

鄉村教育有出路嗎?當此刻鏡頭前談吐自如的孩子,擠上高考的獨木橋,眼睛裡的靈氣是否會變得“木氣”?回想起與田字格一位五年級學生的對話。

問:“你以後想做什麼?

“我想考上大學,然後回來,把家鄉和學校建設得更美麗。” 回答清晰而堅定。

這裡也許就藏着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