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師"性愛視頻"瘋傳:我的生活 成了你的色情片?
(原標題:高中教師“性愛視頻”遭瘋傳:我的生活,成了你的色情片)
01
前段時間,某高中老師和女學生的不雅視頻在各微博、微信羣裡瘋傳。
據說是鎮江某實驗高中的一名男老師,婚內出軌自己的學生,還拍攝了尺度很大的視頻。
如此爲師不尊,爲夫不義之人,自然要受到輿論討伐,很多網友還對男老師進行人肉,揚言要曝光他的家庭住址。
就連學校都對其進行了緊急處理:
嚴重損害教師形象,責令其深刻檢查,即刻調離教學一線崗位。
然而,不到一天,事件便反轉了。
首先,男老師康某離婚多年,目前單身;女學生已畢業工作多年,如今25歲,早就到了婚嫁年紀,兩人交往,也是經過雙方父母許可同意的。
其次,康某在校任職期間,兢兢業業,與學生家長相處融洽,女友平日也是與人爲善,兩人都未曾與人交惡。
然而,潘某爲何要惡意傳播視頻呢?
官方消息稱,潘某是發現女性朋友手機裡存有她和異性的不雅視頻,一怒之下,纔將視頻羣發到了各微信羣。
潘某到底是作爲前男友還是異性暗戀者的身份,知法犯法,目前還尚未可知。
但無論如何,潘某都憑一己之力,毀了兩個家庭的人生。
涉事女主的媽媽表示:現在我女兒根本無法正常學習和生活。
目前,傳播者雖被處罰,但康老師卻也遭到處分,而且後半生都可能一直活在非議之中。
即便最後得到一句道歉,但作爲受害者失控的人生,又該由誰來負責呢?
02
2005年,陳冠希在刪除視頻,並清空回收站6個月後,因電腦故障,讓助理拿去修理,並再三交代,一定要監督維修過程。
但助理卻大意地將電腦單獨交給謝某,之後,謝某不僅拷貝了整個硬盤內容,還恢復了部分視頻,並以盈利和取樂爲目的,肆意傳播視頻。
隨後的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
以清純玉女出道的阿嬌,當時已經是歌壇小天后;陳冠希也憑藉《無間道》、《頭文字D》等作品,在演藝圈風頭正盛。
那一年,他們二十五六歲,正是一個演員最好的年紀,但不雅照爆出,卻讓他們瞬間墜入谷底。
一時間,討伐聲潮水般襲來,罵阿嬌不知羞恥,罵陳冠希是衣冠禽獸。
最終,爲了止息這場風波,陳冠希在接連開了幾場道歉發佈會後,宣佈全面退出娛樂圈。
阿嬌也被公司雪藏了好幾年,再復出時,再也仍擺脫不了豔照標籤。
更諷刺的是,那個時隔多年的道歉微博,最後被證實是一個營銷號,並不是謝某本人。
也就是說,始作俑者謝某並無意道歉。
更可惡的是,每次豔照事件將要被大衆遺忘時,都會有人以此博眼球,讓當事人再一次陷入輿論漩渦。
明星作爲公衆人物,難免被評頭論足,但過度消費的行爲,卻難免令人不齒。
當年,陳冠希憑藉出衆的外貌和《狗咬狗》裡的出色演出,被視作梁朝偉的接班人;
阿嬌和阿SA的Twins組合,正在籌備全球演唱會。
然而這一切,都因視頻流出,戛然而止。
03
但當事人真的錯了嗎?
想當初,他未娶,她未嫁,兩人你情我願行男女之好,怎麼就成了傷風敗俗?
真正錯的,不過是那些肆意傳播視頻,並一直佔據道德制高點的人罷了。
在娛樂圈,沒有什麼流言蜚語是永久的傷害,但豔照門卻像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了當事人的整個人生。一咬就是十多年。人生能有多少個十多年?
對於當年之事,馬東自我檢討地說:
實在很抱歉,我們很多人剋制不住好奇心去點播了視頻,成了潛在的傳播者。
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做錯事。
但是,我們每個人卻用口誅筆伐凝聚成的所謂權利,強壓給他們超出了這件事本身該有的懲罰。
如果沒有這件事的話,他(陳冠希)很可能會成爲巨星。
“幫那種人說話,說明馬東私下也不是正經人。”
真是可笑至極,豔照事件當事人的個人隱私被曝光,屬於法律上的受害者;馬東作爲公衆人物,有自由言論的自由,爲何僅憑一段話,便被認定是不正經的人?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但就是那些以訛傳訛的謠言,徹底毀了別人的人生。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任何人,都不應把造謠當本事,把傳謠當談資,那些參與造謠的人,誰都不是無辜的。
04
“在過去的24小時裡,我一直受到自己的裸照威脅。”
並截圖了黑客發來的短息,她說:
“我覺得噁心。我覺得有人在監視我,我覺得有人從我身上拿走了我只想讓一個特別的人才能看到的東西。”
一番痛苦掙扎之後,她決定自己公開裸照。
唯有如此,她才能徹底擺脫威脅。
試想一下,如果貝拉·索恩的照片是被黑客公開的,那一定會有人發表自己的臆想:貝拉·索恩一定是個放蕩的女人,不然怎麼會拍那種照片?
然而,那些照片並不是貝拉·索恩對外公開的照片,而是黑客在自己空間裡盜取的私人照片,又或者是被偷拍的。
可是大多數人並不願意去細究真相,他們只願意相信自己看到的。
正如文章開頭的鎮江男教師,即便官方已經爲兩人正名,但並不能阻止事態的進一步發酵,關於兩人的傳聞,仍在坊間肆意傳播。
有一句話叫: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這件事後,不知道當事人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徹底走出陰影,一年,兩年,還是十年?
05
心理學家麥基說:
“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某種情緒或想法時,心裡就會帶上強烈的個人偏好暗示,繼而就會去現實中搜尋相關信息,最終形成一種‘真是如此’心理定勢。”
即便不是不雅照流出,那些躲在陰暗角落揮着道德旗幟的人,仍會意淫出N種假想:
長得漂亮,又打扮得時尚,一看就不是好女人;
爲人師表,居然和一個年輕女子行爲親密,一看就不是好老師。
很多時候,謠言比真相更吸引人。
畢竟,胡說是不需要成本的,但實事求是,卻有很多限制,需要尊重事實真相。
更何況,當編造謠言的時候,那些迎合人們內心想法的一些言論,更容易冒出來。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憑藉“我覺得”“我認爲”“我臆想”,去揣測別人的心思或事情的真相,肆意傳播自以爲的真相,從而變成了可怕的“鍵盤俠”和“道德綁架者”。
所以,謹言慎行,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論事,纔是網絡大爆發時代,最難能可貴的品格。
正如印度一位哲學家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是我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