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的消費感受:不像買東西,更像是預支生活
雙11,怎樣做個理性人
什麼都需要,什麼又都不急需。購物節似乎是放大器,拽着你在這種感覺裡不斷搖擺糾結。
---------------
沈傑羣
就算最終不能免俗地要“剁手”,但起碼這個結果是經受過理性洗禮的,看起來還不錯,開心就好。
“只要我現在手機調成靜音,關燈睡覺,就不會產生任何不理智行爲,希望你們也一樣。”今年“雙11”前的某一天晚上,我在好友聊天羣裡撂下這句話,感覺自己理性力MAX外加氣場兩米八。
那一天晚上,李佳琦和薇婭均開啓直播,各自擔起電商平臺熱度的半壁江山。而我的微信裡,白天大家就都和過年似的開始討論要搶購什麼,比購置年貨積極一萬倍。
不過縱觀各個羣的討論情況,很少有人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地說:“我必須買……”“我就想買……”更多情況下,大家在觀望,躊躇不前:“哎呀其實我去年囤了很多×××,可是今晚的便宜不想錯過,怎麼辦好糾結!”“你們都買了,我是不是也該入手一個?但會不會浪費呀?”
也就是說,心動歸心動,距離真正的行動,還有一段肉眼可見的距離。
在我的一個氣質最接近“成熟冷靜理智的大人”的聊天羣裡,幾個朋友或許是吸取了去年瘋狂囤貨後悔不已的教訓,在直播開始前的下午,她們表現得格外淡定,甚至還有一絲不正常的冷漠。
小羽首先發話小心試探大家:“諸位今年“雙11”有計劃嗎?”
喬喬人狠話少,立馬甩了一個碩大的表情包,上面用黑體加粗字體寫着“不買立省100%”。
阿晗則發了一張照片,她在臥室木地板地毯上擺了一大堆化妝品、護膚品,花花綠綠的瓶瓶罐罐熱鬧地擠在一起,還有很多盒子都處於包裝未拆的狀態,感覺誤入機場免稅店一般。
阿晗用十分冷峻的語氣發語音說:“我昨晚啥都沒幹,把存貨拿出來清點了一下。各位,如果你們是我的真姐妹,就請在我又想發瘋購買的時刻攔住我,好嗎?”
羣裡每個姑娘都依次表態,從今年“雙11”起,不盲目隨大流,不被直播蠱惑,努力做一個剋制理性的成年人。
然而,當晚直播帶貨的氣息多少還是撩撥到這個羣的人心了——畢竟朋友圈曬單的動態逐漸聚集,一條條衝擊着我們的“理性底線”。
小羽說:“我們爲什麼要成爲直播帶貨網紅的精神股東?他們說什麼我們就一定要買嗎?要做獨立的人啊朋友們。”
我說:“記得《彗星來的那一夜》嗎?這個時刻還存在着許多個打算瘋狂消費的你。而我們只要現在啥都不看,盲目消費的結果就不會發生了。”
我舉的例子彷彿很有道理,大家都沒吭聲,一夜無話。
聽聞網上很多人看着兩個帶貨網紅的直播看困了,強打精神買買買。我們“理性羣”姐妹們,看起來都沒和這場消費熱潮發生關聯。然而,劇情發展並沒有想象得這般簡單。
第二天早晨,一直叫囂着“不買立省100%”的喬喬,去公司上班時,椅子還沒坐熱,就立馬被裹挾進同事們的熱烈討論中。
“‘雙11’直播間贈送超多小樣。你看,平時這個價格買,能送兩管就不錯了!”聽到同事們這麼說,喬喬忽然覺得自己很難再捍衛誓言了。
作爲一個一年四季時常要出差的“空中飛人”,護膚品小樣實用又貼心,她一聽說“超多贈送”,消費衝動難以抑制。
“出於實用考慮,我買一點不算過分吧?”喬喬嘆息,“雙11”商家太精明瞭,輕鬆抓住了“出差黨”職業女性的需求點,讓喬喬瞬間繳械投降。
我和小羽一直立志“不做帶貨網紅的精神股東”,但我們忽略了一件事:周圍還有許多言語感染力不亞於帶貨網紅的“精神股東”啊!甚至可以說,你身邊熟悉的朋友“二次帶貨”,殺傷力加倍。
比如正當我做着簡單的午餐,享受擁有着一個獨立、健康生活方式之時,閨蜜發消息說,她昨晚在帶貨網紅的直播間搶到了500元兩瓶的“流金水”。
我隨口一問:“流金水是什麼?”閨蜜立馬發來一大段她總結的該產品功效,優點分析,行文流暢生動,處處貼合着我的實際情況。
閨蜜微笑着問:“一起拼單嗎?日常代購也要300多元,現在下單多划算,而且你也可以探索一下新大陸嘛。”
面對這樣一個又高能又貼心的“帶貨網紅精神股東閨蜜”,我幾乎是在無意識狀態下,擁有了一瓶解鎖新認知的“流金水”——作決定的速度,可比直接看直播下單快了十倍,而且覺得這一單還閃耀着友情的光輝。
所以,我們幾個“理性人”,躲過了前一晚的消費狂潮,卻還是在次日不同程度地發生了“雙11”消費行爲。
阿晗作了“挽尊”式總結:“《彗星來的那一夜》,女主最終是想爲了更好的人生奮力一搏,而我們曾試圖擁抱理性,已經是在邁向更好的人生狀態了!”
自我安慰地想一想,電影中同一時間的若干個你,在作着千姿百態的選擇,併爲選擇負責。這“雙11”,就算最終不能免俗地要“剁手”,但起碼這個結果是經受過理性洗禮的,看起來還不錯,開心就好。
---------------
往年急切的買買買突然踩了剎車
陸宇佳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容易,弄清楚自己不需要什麼,卻很難。更難的則是把曾經以爲自己特別需要的東西斷舍離。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忙碌的打工者,那麼每年提醒你這一年快結束的,就是“雙11”之前狂轟濫炸的手機短信。從精緻美媽必備的精華面霜到Q萌寶貝需要的長袖短衫,還有娃爹之前唸叨過的益生菌、工作必備的錄音筆、三腳架,每一條都那麼充滿誘惑又不無威脅:“雙11驚喜來襲”“預訂即送好禮、僅限最先預訂6000份”。在驚歎商家比我都更瞭解自己需求的時候,不無意外,我直直地跳進了他們佈下的迷魂陣,着急點開鏈接,打開購物軟件,認真選擇款式、型號、顏色……
然而,隨着熟悉的購物步驟一步步推進,忽然發現許多商品看到最後,手指竟然已經沒有了摁下購買鍵的慾望!往年急切的買買買腳步,彷彿突然踩下了剎車。
最先剎車的是瓶瓶罐罐的美妝護膚產品。“雙11”多年,各大品牌的商家們在“沒有最精明,只有更精明”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今年流行“買一送六”,買一樣送六個小樣。和半價買正裝的優惠相比,這種方案更是雞肋,尤其今年遭遇疫情,原本留着出差的一堆小樣已經成了娃算數啓蒙的教具。
更重要的是,隨着日常生活習慣和階段的改變,許多以前心心念唸的東西早已扔在櫃子深處蒙塵。前不久的一次大掃除,終於狠下心來把剛入職時友人相贈的一整套化妝品處理掉了。十幾年前收到這個禮物時激動的心情彷彿就在昨天那般清晰,但事實是,從那時開始的化妝之路,在升級娃媽之後已經走到了尾聲。今天的我出門時除了必備的防曬霜,最多再加上一支口紅傍身。當貼心的同事給我推送了李佳琦直播間的“骨折級”優惠清單時,刷到最後也沒覺得有一樣需要立即下手。
接着被棄的是各類華而不實的衣服。對娃媽來說,超前幫他購買,半年後到了該穿的時候,可能發現已經短了一截。另外,隨着孩子活動能力越來越強,透氣、舒適、便於運動成了最大的需求,以往費盡心思的搭配沒有了實用的意義,孩子也明確拒絕那些看起來酷帥,卻阻礙他跑跳的衣服。
對我自己來說,多年來不斷買買買,“家底”越攢越多,衣櫃裡早已經裝滿了各季服飾。以往衣櫃裡的衣服一兩年就必須清理一次,經過多次大浪淘沙,留下的基本都是經典款,顏色也是黑白灰居多,隨手一搭基本都不會出錯,每天省下了早起試穿的時間。“雙11”期間,各類新款穿搭儘管讓人眼花繚亂,但細細一品,也不過就是在經典款的基礎上小修小改,看着櫃子裡的同類項,捨棄也就不那麼難了。
除了這些以往“雙11”的最大支出,好像也沒有必備清單了。如果說真正要買的東西,可能只剩下了一樣,書。
以往,書並不在每年的購物清單上,因爲隨時就會因爲看到推薦的好書,迫不及待當場下單。今年突然被列進清單,是因爲孩子的英語學習到了閱讀的門檻,需要大量輸入。這些原版書每本只有薄薄一冊,價格卻直逼成人的大部頭。無奈這一次需求就在眼前,必須下單。至於其他書——看着家裡已經橫豎塞飽了的書架,深感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的書籍,再下單必須要深思熟慮,或是轉換模式,能借就不買,能看電子版就不用實體書。
這樣轉了一圈,發現真正因爲“雙11”商家大促而買的東西,真是少之又少。
幾年前,在一個朋友介紹後,我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個記賬軟件,初衷或許是希望督促自己減少衝動消費,但事實上每次看得最多的是我的支出構成,這些年的消費變化也因此有跡可循。從拿第一筆工資開始,逐漸打開的慾望閘門,在經歷這麼多年的買買買後,水流已經從一瀉千里轉成涓涓細流。從單身時期的“看中就買”到婚後的“你買我買一起買”,再到初爲人母后的“苦誰都不能苦了娃”。而到今天,生活已經進入了更穩定的階段,對自己的需求也更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容易;弄清楚自己不需要什麼,卻很難。更難的則是把曾經以爲自己特別需要的東西“斷舍離”。
文至最末,又下單了每週鮮花,這是今年新開始的支出,固然是商家的廣告吸引了我,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怎麼擺放每週送達的鮮花,已經成了週末一家三口的固定活動。
---------------
連侯孝賢都反對“囤貨”
白簡簡
滿懷期待地買了這麼多,我真能滿心歡喜地走到用完的那一刻嗎?
自從11月11日從“光棍節”變成了“購物節”,單身僅存的那一點憂傷也在消費時代煙消雲散。“買買買”的魔力無可置疑,能在夢迴的午夜悅人悅己,但正是因爲過度有效,買的行爲本身比買什麼更具有實際意義的時候,囤貨就不可避免。
每一個囤貨的人,都相信自己對物品的輸入輸出有縝密的規劃。囤消耗品,比如衛生紙,肯定要用的嘛;囤貴重物品,比如護膚品,買一套顯然比買一個划算嘛;就算是囤了可用可不用的東西,也找好了理由:購物節難得嘛……我曾經就是這樣說服自己的,直到,那個夏天要搬家。
不搬幾次家不足以談“北漂”。只有在打包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收納能力是如此出衆,房間任何一個小櫃子裡都能翻出滿滿當當的東西,光買打包用的紙箱就花了幾百塊錢。搬家師傅也震驚,我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別的不說,單那幾大瓶洗衣液,足夠我用一年以上——還不是因爲上一年的“雙11”!
不要高估人的吃一塹長一智。搬家只是一時的,等收拾完,我再度躺在牀上刷淘寶的時候,又到了深秋。搬家的痛苦早在一個月前煙消雲散,吸引我的還是那些“套裝”“滿減”。
真正能改變一個成年人的,可能只有利益。當我收到兩大箱衛生紙,塞不進櫃子,只能擺在客廳的時候,我做了一道數學題。一個月房租6000元,一天就是200元,這個紙巾佔據了房間五十分之一的面積,也就是一天4元;可這些衛生紙一共才花了我20元,放5天就失去了所有的價格優勢,此後放一天虧一天,直到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用完。
我早就聽各種人說過囤貨的危害一二三,無外乎容易過期、非理性消費、容易浪費,等等。但自信如我總相信買的都是要用的,不會浪費一分一毫。作爲一個理工科大學畢業的文科生,終於在數學面前,第一次認識到了囤貨赤裸裸的不合理性---。本來是爲了省錢,結果還浪費了錢,絕對不可以。
解決了大件消耗品的囤貨問題,那護膚品一瓶好幾百元,絕對不佔地,還囤嗎?這一方面是個經濟問題,免稅店不香嗎;另一方面是個皮膚科問題,我很難預測我的皮膚在接下來的階段會出現什麼狀況。比如,突如其來的疫情,居家辦公半年,作爲一個不出門一天就洗一次臉的人,就特別省護膚品;而復工後,口罩一戴一天,帶來了過敏等皮膚問題,同一瓶護膚品不能同時滿足2019年和2020年的我,而護膚品的保質期不等人。
囤貨的心理,有點像把未來的生活寫進一張周密的日程表,一切按計劃進行,有一種盡在掌握的安全感。但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生活的真理,不確定性纔是唯一確定的事情。滿懷期待地買了這麼多,我真能滿心歡喜地走到用完的那一刻嗎?
不久前去參加一個青年影展,看了侯孝賢的電影《戀戀風塵》,根據吳念真的初戀故事改編。吳念真寫的故事中,也有一個關於“囤貨”的細節。男孩將去當兵,女友買了1000多個信封和郵票,每一個都寫上她的地址,讓他帶走。那時候一張郵票兩塊錢,1000多張郵票是2000多塊錢,女孩5個月的薪水。但最終,信封還沒用完,女孩耐不住寂寞,跟送信的郵差結婚了。這段細節,電影一開始也拍了,侯孝賢嫌太煽情,最終版本又給刪了。看,連這麼文藝的導演都反對“囤貨”,即便它是出於愛情這麼浪漫的理由。
在商家的造勢下,購物都能成爲節日,但這也證明,購物已經超越了實用價值,而擁有其他附加價值,比如買個開心、買個安全、買個氣氛……作爲一個在考試中擅長邏輯題的選手,當我發現囤的一些東西用不完還費錢,一些東西沒用完就想扔,囤貨既不安全也不開心的時候,我重新認識了一個成語“物是人非”——囤貨,不是東西的錯,東西還是那個東西,人不是那個人。
今年“雙11”,我不會囤貨。
---------------
算了又算 終究跳不出商家的手掌心
楊鑫宇
很多時候,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玩的,都是一種“你在第二層,以爲我在第一層,其實我在第五層”的心理遊戲。
那天,我正在網上閒逛,隨手點開了一個題爲“你還記得最後一次做數學題是什麼時候嗎”的水貼。點開之後,不出所料,滿滿都是各路網友對高中與大學時光深情或不深情的追憶。然而,說來好笑,面對這個問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去年“雙11”我和家人爲了各種優惠券、滿減券、某某券絞盡腦汁,以至於大腦宕機的窘態。
當時,我反覆計算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不敢確信,自己找到的方案到底是不是能享受到最多優惠的“最優解”。一時間,我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畢業工作太久,我的智商發生了退化,連最擅長的計算題都不會做了。不過很快,我的這份憂慮就在朋友圈中,通過和同齡人的對比得到了排解。
原來,在各種網購優惠面前“算不清賬”的,遠不僅是我這一個。就連我那個曾經在各種“奧賽”中傲視羣雄的高中同學,也在“雙11”這道關卡面前不幸“折戟”,只能在朋友圈裡吐槽。最終,經過推理,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些錯綜複雜、疊牀架屋的優惠系統,從一開始就不是爲了讓買家弄明白的——簡而言之,我們這些普通消費者越是深陷其中,被搞到懷疑智商,這場提前預熱的購物活動就能收穫越多的討論與熱度。相比之下,具體的優惠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反倒不是平臺和商家的重點。
如果說經過這一番折騰,大家最終都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心儀商品,那這樣的活動,倒也不失爲一項可以調劑生活的樂子。遺憾的是,每年“雙11”後,我都會心痛地發現,總有那麼幾件自己費盡心思計算優惠,然後守着晚上12點準時搶購的商品,最後竟然比常規渠道沒便宜上幾塊錢。
當然,說句公道話,我從來沒遇到過“雙11”反而漲價的商品,商家確實信守承諾,讓我至少佔到了1元的便宜。但一想到我爲這點優惠浪費的腦細胞和感情,我總還是覺得有些不是滋味。也正因如此,我纔在之後年復一年地告誡自己:“雙11”購物之前一定要認真比價,最好在活動開始前一兩個月,就提前觀測價格波動,否則難免遇到詭計多端的廠商,叫人玩上一手“先升後降”的障眼法。
一直以來,每當社會圍繞“雙11”之類的購物節展開討論的時候,輿論場上最不缺的聲音,就是“理性購物”這4個大字。然而很多時候,不是消費者不想理性,而是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促銷信息讓消費者一邊“自以爲理性”,一邊着了商家的道。很多時候,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玩的,都是一種“你在第二層,以爲我在第一層,其實我在第五層”的心理遊戲。
作爲消費者的我們,常常是算了又算,自以爲靠着智慧佔盡了便宜,實際上卻從未跳出商家的掌心。面對這種情況,僅僅喊上幾句“理性消費”的口號,未必能讓大家理性多少。只有參透箇中就裡,一邊在內心接受“買的沒有賣的精”這個既定事實,一邊按照自己的需求“佛系購物”,不以優惠多而喜,不以優惠少而悲,才能跳出這種一層套着一層的循環。
倘若要我列出一個“雙11不買清單”,我大概什麼都不會專門列上去。道理很簡單——我們終究要搞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只有需要買的東西,才值得我們去買,而不是一到“雙11”這樣的購物節,就彷彿着了魔一樣去買一些並不需要的東西。“雙11”能搭上便車,趁機買些相對便宜的好貨當然不錯,但倘若爲此浪費半天感情,最後不僅沒得到多少實惠,還添置了一堆自己用不着的東西,那又何必呢?
---------------
這不像買東西,更像是預支生活
桉黎
情緒之上,這是一場落子無悔的遊戲。篤定自己將來也依然喜歡,或者說服自己買的是必需品,無非都是爲了證明當初對生活的預判沒有錯。
這幾天工作特別緊張,但我一直在某寶某東糾結地遊走,時間寶貴,來回比價,簡直忙不過來。
今年“雙11”來得格外早,我那如影隨形的焦慮也提前降臨。這邊,商家使盡渾身解數展示着一年等一回的難得;那邊,網購成“型”的朋友們被激得坐立難安、鉚足了勁比着省錢。他們越是摩拳擦掌,我就越是焦慮:買點什麼才能發令槍響時跟大家一起衝出起跑線呢?
我閨蜜屬於就位比較早的達人。儘管她每年都會抱怨“數學不好”“算不過商家”,但在適應遊戲規則方面,她是我的“引路人”。從某寶提前搞“雙11”,到怎麼預付定金,每個關鍵信息每步操作流程,她都會同步抄送我。但這些對我來說,聊勝於無。我心底最渴望的,是她的採買清單。
她的購物清單,可以在浩瀚汪洋中給我畫出一個生活半徑。即便如此,我還是確定不了起跑線的位置。沒錯,我最大的問題在於不知道怎麼買纔好。平臺數不勝數,規則多如牛毛,生活所需更是深不見底。不過,今年預熱的時間如此充裕,我打算認認真真作個計劃。想象中的這張完美清單應該這樣實現:按照從頭到腳、從裡到外、從吃到用之類的順序,記錄每個買買買的念頭,分“必買必囤”“可買可不買”兩列,再設個冷靜期,沉澱到最後的就是精華。
誰能想到,從“頭”開始就是一個做不完的List:洗髮、護髮、染髮、燙髮,洗臉、護膚、化妝、卸妝……每一項都可以衍生出數不清的品牌、功能、價位,更不用說,還要先清點現有庫存。想買護髮小黃油,拉開櫃子一看,去年“雙11”囤的護髮精油,還沒有用完。心心念念種的草,只能忍痛拔掉。
如此這般幾次之後,我放棄了。購物大潮下,一個想買的念頭背後,是百倍的辛苦。首先要翻箱倒櫃清庫存,對一個囤貨成性的人來說,掛一漏萬是常有的事。其次是不同平臺的比價。比如這裡是300減40,那裡是3件8折,要湊300還是買3件?看似只是二選一,其實要不斷地挑挑揀揀、不斷地取捨,每個小決定背後都是工作量。戰線拉得這麼長,每個“太麻煩”的抱怨,每個“以後再說”對擱置、結果都是“算了吧”。
什麼都需要,什麼又都不急需。購物節似乎是放大器,拽着你在這種感覺裡不斷搖擺糾結。若是放在平時,需要或者喜歡,就足夠讓你決定買它。如果碰上搞活動——3件7.5折,數學學渣的我都知道去找兩個同好,然後果斷拿下。平日裡真金白銀的折扣最划算了好嘛。而現在,購物變成了一場焦灼的心理戰:馬上要“雙11”了,又不是急需,等一等,現在別下單。可是,都說“雙11”之前會提價,商家10月就改價了,萬一到時候還不如現在的活動划算呢?
情緒之上,這更像是一場落子無悔的遊戲。預付定金,就是買定離手,後悔也得等到付了尾款再退貨退款。規則早已定好,一旦入局就要走完全程。於我而言,這不像買東西,更像是在預支生活。篤定自己將來也依然喜歡,或者說服自己買的是必需品,無非都是爲了證明當初對生活的預判沒有錯。就好比,看着櫃子裡碼放整齊的3瓶護髮精油,我對自己說,去年買的肯定便宜,省錢了。
這個月的第一天,熱搜第一是“想退款發現居然發貨了”。據說11月3日還有一次預付定金,11日付尾款。嗯,就是,我更想說,兩次爆發,真的不會雙倍快樂。畢竟,退貨又是一件徒增成本的麻煩事。